張江海外“引智”新方式:專業公司當“管家”

2017-02-07 11:31:4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張江建海外人才來滬創業預孵化基地,短短一年引入和儲備人才130余人,對接100余項目

  海外“引智”新方式:專業公司當“管家”

  下月,上海敬元集團董事長周曉宇要去美國出一趟長差,除了必帶的一箱速食麵,還有張江國家創新示範區22個園區裏的企業求賢若渴的人才需求。他將拜訪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與那些有回國創業意向的留學人員和高科技人才喝上一杯創業咖啡。

  作為張江國家創新示範區高層次人才海外創業預孵化基地的建設運營方,短短一年多時間,敬元集團已引入海外高層次人才16人,創立了6家高科技公司,儲備意向來滬工作或創業的人才115人,引進對接海外技術項目100余項。

  提供“管家式”嵌入服務

  從2015年企業成立之初,張江的一家醫療科技公司就一直在通過“獵頭”公司苦苦尋覓高端人才,前後花了十幾萬元,也沒找到想要的人。直到後來,張江國家創新示範區管委會向他們推薦了敬元集團。敬元集團根據他們的需求,很快就提供了6位人才的資料,最終促成了來自美國的一位博士以技術入股該公司。

  “我們只埋頭辦企業,對其他事情不是很懂,幸虧有敬元集團的‘管家式’嵌入服務。”公司副總經理錢先生特別感慨,他原先從事教育投資工作,對於知識産權保護不甚精通,當時申請技術專利,本來打算分別找兩家公司來寫,那位美國博士一聽就急了,“這在美國是要被判刑的!”後來在敬元集團幫助下雙方簽署了保密協定,打消了美國博士的顧慮。

  “我們不是‘獵頭’,真正的‘獵頭’要收取入職者年薪的30%作為服務費,幫助企業尋找人才我們是不收服務費的。”周曉宇介紹,集團原先主要為張江國家創新示範區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如今,一個成熟的技術項目總是和人才捆綁在一起,很難剝離,而且把技術轉化為産品,也需要人才跟進。另一方面,不少海外高層次人才有強烈願望回國創業,但苦於找不到方向,對國內情況也不甚了解。

  自2015年5月開始,在上海市政府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管委會大力支持下,敬元集團整合國內外資源,承擔了預孵化基地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他們主要依託自建海外聯絡點、海外留學人員組織和國外合作專業機構,構建人才庫和項目庫,同時聯合投資機構構成資金池;在海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政策、知識産權、技術、投資等前置服務,以“人才團隊+項目+資金+知識産權”的模式,實現和張江園區精準對接和落地;同時也開展國內專利、技術、項目在海外融資、許可或轉讓業務。

  一個半月找到想要人才

  “他們找人的效率很高,有一次我們想要找一名軟體工程師,從有這個念頭到工程師上崗,僅僅用了一個半月。”研發工業級飛行器的一家公司,已簽約了12名海外工程師,其中9人是敬元集團幫著找到的。總經理常先生曾經幾次帶著項目和投資從上海“出走”,兜兜轉轉後又搬了回來,“專業的服務很重要。想在海外找到人才,只是發郵件打電話,很多事情都説不透,往返成本又太高。現在就算對方想漲工資,敬元集團也會在全面評估後,給出一個專業意見。他們還幫著申報知識産權,否則公司還得配備專門的知識産權專員。”表面上看,企業和管委會、園區的日常接觸少了,但實質性溝通多了,不僅節省了時間成本,獲得的信息含金量也提高了。

  周曉宇介紹,對於那些暫時不願意全職回來的海外人才,張江國家創新示範區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可以簽署任務書,就在國外完成項目,相當於全球採購,還可解決技術貿易壁壘問題。由於海外人才來滬創業涉及到不少法律問題,還未雨綢繆牽頭成立了一個法律聯盟。

  今年增至30個海外聯絡點

  以大數據專家許傑鋒博士為首的技術團隊在張江示範區成立了上海堯澤大數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王中柯博士為首的半導體晶園鐳射切割項目,對接到張江松江園;王泓然博士團隊的生物活性組織工程皮膚項目,落地張江黃浦園……

  短短一年多時間,敬元集團已建立起一個擁有600多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數據庫。他們自建了18個海外聯絡點,分佈在美國、德國、新加坡、比利時、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亞等,今年打算增長到30個聯絡點;與45家海外合作機構建立了聯繫,如美國誠保利集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集群技術轉移辦公室、新加坡-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協會、德國弗朗霍夫研究院等。除了自設海外聯絡點,敬元集團也嘗試在海外設立公司,如今僅在美國就有4家公司。

  接下來,他們還將和中國專利開發總公司合作,對已有的人才數據進行深加工和擴容。(記者黃海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