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良培訓機構:饑餓行銷撬開家長錢袋子

2017-02-07 09:08:2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隨著時間推移,一些資歷較深的培訓機構已形成所謂的“口碑”。當一些家長抱著諮詢的心態登門時,機構工作人員會進行“特殊行銷”。經過這套拉客手法“轟炸”後,很多家長往往不再淡定了。

  伎倆百齣,滿口“花好稻好”

  近日,記者走進新會路上一家主打奧數思維訓練和英語學習的培訓機構。碰上一位來諮詢的爸爸,開口在問,“你們這裡英文班有嗎?”馬上得到一連串答覆,“有的,要看你孩子那個級別,可以先做一下測試,找到適合他的班。”

  工作人員一邊報價,一邊問著,“要不要連3E口語考級衝刺班一起報?”這位爸爸顯然對此一無所知,面色茫然,工作人員立刻詳細“科普”,“這個口語考試等級證書很重要的,很多民辦招生都要看的,有的小朋友家長‘上路’,上一年級已經三級考出來了。你們不抓緊不行的,以後就缺了一塊了。”“那我們可以一邊上英文班一邊上這個衝刺班嗎?”“可以呀,時間正好錯開,而且我們學費有套餐的,你兩個一起買,便宜1000塊錢。勸你現在報,否則到時候單獨報也不合算。”

  採訪不少家長髮現,這樣的場景十分熟悉。短短10分鐘內,本來只想報一門課程的人,已經在考慮兩三門同時報了,甚至連老師情況怎樣都忘記提問了解。這其中,對其影響的關鍵因素除了時間合適、費用便宜外,權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學需求”和“別家孩子領先”所帶來的焦慮。

  據了解,這類焦慮行銷與人為製造報名難的饑餓行銷一起,構成了培訓機構吸引越來越多家長盲目補課報考的兩大伎倆。

  家長吃藥,授課“空中樓閣”

  不可否認,隨著近年來社會教育需求的發展,一批專業的校外培訓機構逐漸興起,以整套教學管理體系及品質評估和改進體系,採用分層次授課。在一定程度上説,成為了校內教學的補充。然而,由於市場巨大,且正值産業發展初期,魚龍混雜、混亂競爭之下,相當一部分“動作變形”。

  家住浦電路上的二年級學生小淩,對著學校裏老師佈置的寒假運動作業愁眉苦臉,因為他連每天一小時的運動時間都抽不出來。除了學校下發的寒假生活以外,每天佔據大量時間的是奧數班及外語口語考試班的練習作業。打開他的作業單:請背出1—6頁單詞;請將課本4—10頁上的所有圖片進行看圖説話練習,並全部寫下來;請按照要求準備4段介紹你家中房間的文字,並能流利脫稿表述;請聽錄音進行人機對話快問快答……題量巨大。同時,由於英語需要常背常練,小淩的學習時間,每天都在加長。

  過度培訓補課,增負的不僅是學生,已經成為整個家庭的重壓。家長圈流傳著一句話:“上課2小時,自學20小時”。許多家長坦言,培訓補課內容看似“高大上”,但其中課程設置、教師素質等一系列因素,令相當一部分課程內容,無法在課內完全被學生掌握、消化,這樣的課如同“空中樓閣”。

  市場逐利,政府需出拳干預

  “整個社會對補課過於盲目,這其中有考試選拔、優質教育資源分配這兩根指揮棒的原因,但校外教育産業在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一些推波助瀾作用,也不可忽視。”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業內曾有預估,到2020年,國內教育培訓業潛在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其中英語、少兒學科類、IT類三足鼎立。”曾在滬上知名連鎖品牌少兒培訓機構擔任分校主管的陳女士透露,在這樣的“大餅”下,業內有商家為了快速搶佔市場,運用了多種“市場手段”。比如,專門印製售賣培訓教材,一套課本一套練習冊120元,每套利潤在50%以上,是一個顯著的贏利點。同時,印售教材還可以強化教育品牌,提高學生對特定培訓機構的“黏性”。試想一下,如果一直用該機構自編教材,知識點序列與解題思路便與別家隔絕,學生“跳槽”行為可能會大幅減少。

  業內人士坦言,對於這一新興而混亂的市場,政府有必要出拳干預。商家如何做到有度有方、健康發展,需要相關教育、工商部門的監管,更需要整個行業形成公約,設置必要的“禁行線”,使其真正成為社會教育發展的有益補充和教育改革的助推力。(記者彭德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