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正迎來絕佳時機

2017-02-09 09:02:18|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今年,作為全國兩大試點省市之一,上海將首次實施全新的高考方案。以“兩依據、一參考”為核心的新高考,預示著未來考試招生制度將發生“質”的變化。

  “是時候告訴學生和家長了,不僅學校教育在變,考試評價方式也在變,單有一個高分,今後很難被好學校認可。”在不少學界專家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看來,卓有成效地開展中小學生課業減負工作,關鍵是抓住“人心”。

  處於升學鏈上的很多中小學生,被送去課外瘋狂補習———學生和家長這種課外主動“增負”的行為,主要動機是“考更高的分數、上更好的學校”。但是,全新的考試招生指揮棒,正在發出全新的信號:死拼分數的時代已經過去。能否正確引導家長,向他們及時傳遞這些代表未來教育改革方向的信號,這是從源頭上緩解升學焦慮、繼而為中小學生減負的關鍵。

  分數只是招生第一道門檻,“惡補”越來越不明智

  “三年磨一劍”的上海新高考,今年終於要見分曉了。或許,孩子正在讀幼兒園和小學、初中的很多家長,眼下還來不及“研究”全新的上海高考方案將對基礎教育産生的影響。

  為什麼新高考的啟動,可能是中小學生課業減負的一次絕佳時機?上海市基礎教育國際課程比較研究所所長、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一語道破玄機:長期以來,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之所以越減越重,同固有的考試招生制度有關。無論是高考還是其他下游學段的考試,一直採取的是“單一維度”的選拔模式,拿“總分評價”這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高考是最典型的,不管學生的特長、愛好是什麼,每門科目考幾分,最後的招生都是按總分從高到低錄取。

  “只要這種‘分分計較’的招考方式一日不破,學生的課業負擔從根本上必然難以減輕,而升學壓力也勢必逐層向下傳導。”唐盛昌説。

  上海今年將首次實施新高考方案,除了考試形式從過去的“3+1”變成今後的“3+3”,在唐盛昌看來,新高考最核心的、最具改革力度的關鍵點就是實行“兩依據、一參考”(即以高考成績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為依據,以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為參考)。

  對考生來説,這是一種評價方式的重大變化。

  “過去的總分評價模式,在新的招考體系下已經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將是多元評價錄取———新高考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這個招考趨勢以後會越來越明顯。”唐盛昌認為,這也和國際上佔主流地位的教育發展趨勢和人才評價趨勢是接軌的。

  實際上,國內不少名牌大學今年舉行的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錄取試點等特殊類型招生試點,都傳遞了類似的信號。未來名校的人才選拔,必然是“既看分、又看人”的多元錄取選拔模式。“如果家長們意識到,考試分數在今後升學中扮演的作用已經不這麼絕對了,那麼送孩子拼命補習,提高有限的分數,就顯得不明智了。”唐盛昌説。

  知識生産和傳遞方式急速變化,減負在這代家長身上或許“有戲”

  除了考試招生制度的變革,和中小學生課業減負相關的另一個好時機,就是這一代學生家長的“背景”。

  一位曾多年參與本市基礎教育政策制定的主管部門負責人剖析,讓孩子提前學習,獲取升學優勢,如今的“70後”“80後”家長之所以普遍認同這樣的做法,和這一代人的成長背景不無關係。“讀書確實改變了這代父母中很多人的命運,他們經歷了‘知識越多越有用’的時代。”

  表面上看,這一代人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起跑線”意識很強,樂於送孩子上補習班,是一個很容易被升學焦慮傳染的群體。但和學生家長交流多了,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校長呂華瓊發現,如今的家長有另外一面:他們普遍思維活躍,有較好的教育背景,視野開闊,樂於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這些年輕家長會判斷哪種教育理念更先進,哪些做法真正有益孩子,更願意信任老師,配合學校的工作。

  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知識的生産和傳遞方式正在急速變化———社會正在經歷轉型、發展,也必然會對人的學習模式和學校教育模式提出全新的要求。很多家長已切身感受到,孩子現在學得再多、再苦,知識仍然顯得不夠用,不斷有新的知識冒出來。

  “比起學科知識的積累,能力探究和素養提升更為重要。”多位學者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這種教育理念在新一代學生家長群體中日益成為主流,而這將為政府部門出臺舉措、為中小學生減輕過重課業負擔提供社會心理基礎。

  由此,能否正確引導家長,可以直接決定課業減負的成效。呂華瓊摸到了一點門道。“負擔”這兩個字,她極少和老師、家長提起,取而代之的詞彙是“樂趣”,倡導利用一切可能,使學習變得有趣起來;合理分配在校時間,讓小學生的身體“動”起來……這些理念都得到了家長的廣泛認同。

  談到課業減負,多名校長都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在這一代家長身上,或許“有戲”。(樊麗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