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今年將再添7公里景觀健身道

2017-02-10 08:19:14|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在家門口漫步“口袋公園”

【首頁頭條2】普陀今年將再添7公里景觀健身道

圖片説明:普陀區毗鄰桃浦河的原楊家橋農貿市場經過改造後成功轉型為濱江綠道,不僅環境整潔,也讓周邊小區居民有了健身休閒的場所。本報記者祝越攝

  昔日的馬路菜場、違法搭建,如今舊貌換新顏了:在綠樹環繞的步道上,整齊的白線劃分出步行與騎行區域……過去一年,普陀區綠化市容局在外環線和滬嘉高速沿線綠地建成5公里綠道。

  綠道不僅是綠起來的通道,還要讓居民坐得下來,成為家門口的“口袋公園”———依循這一思路,他們在新的一年定下新的小目標:選定3塊綠地總計7公里作為今年度的綠道建設項目,融入配套服務設施系統,進一步提升“口袋公園”景觀服務功能。

  馬路菜場變身“口袋公園”

  上海西北角,一片綠洲悄然誕生。那裏,原本是城市治理的洼地,如今卻成為一條生態廊道。

  故事要從一處馬路菜場説起。位於普陀區真如鎮街道北端的楊家橋農貿市場最早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這個毗鄰桃浦河的菜場由桃浦西路馬路菜場改建而成,230個攤位解決了周邊3000多戶居民的“買菜難”問題,但也帶來了不少困擾。

  “隨著規模的擴大,楊家橋農貿市場逐步成了臟亂差的代名詞,附近居民怨聲載道。”真如鎮街道楊家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葉亞苓介紹,“菜皮等垃圾扔了一地,油煙味、腥氣味、臭味撲面而來。一旁的桃浦河也未能倖免,每到五六月份,河面上一層污漬清晰可見。”

  2016年,真如鎮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會同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全力打響楊家橋地區城市更新攻堅戰。同年5月,楊家橋農貿市場正式關閉,近2萬平方米違法建築全部拆除,楊家橋地區城市更新以及濱河綠地建設順利推進。

  真如鎮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尹為民介紹,整個城市更新經過全體小區業主2/3以上同意,設計方案經過多輪修改論證最終定稿。然而,從設計方案落地到項目建設竣工,只有不到兩個月,施工隊伍面臨巨大挑戰。

  綠化部門也簽訂了“軍令狀”,5月13日至18日加緊種植苗木,連續工作六晝夜大幅壓縮工期。普陀區綠化市容局建設科科長龔琴清晰地記得,一個雨夜,從22時直至翌日7時,綠化施工員們連續種植苗木,“為避免返工,無論颳風下雨,我們堅持每天定時召集施工、設計和監理,現場解決當天出現的問題。”

  新建7公里綠道令人期待

  最終的成果令人驚喜,甚至出乎附近居民的意料。修建後,綠道兩側有七葉樹、朴樹、懸鈴木等高大喬木作為行道樹,有垂絲海棠、紅楓等花灌木形成點綴。微微起伏的地形,自然低窪的河塘,搭配著寬敞舒適的綠道,讓這片綠地充滿更多生氣和活力。

  去年7月1日,楊家橋濱河綠地西側投入使用,以濱河綠地為主題的沿河功能區由沿河親水步道、季相綠化景觀、駁岸燈光景觀以及市民休閒空間組成。西岸4.5米寬的慢行步道和健身場地解決了周邊老式小區沒有健身空間的問題。面對身邊環境的巨大改變,居民們著手籌劃綠地後續維護,並打出“我的門前我清潔,我的區域我負責”的口號。

  與此同時,後續規劃隨即展開,桃浦河對岸施工正式啟動,計劃沿河設置1.5米寬慢行步道,通過真南路和交通路兩座橋與西岸連成一條1200米長的慢行綠道。沿線居民通過門禁裝置直接進出綠地。

  楊家橋這塊“硬骨頭”成為普陀區綜合治理的範本,更多居民也有望嘗到“甜頭”。今年,普陀區綠化市容局通過前期調研,精選三塊綠地、總計7公里綠道作為今年度建設項目:金鼎綠地將新建一條花道,通過改造綠廊系統,貫通以步行道為主的慢性系統,增加標識系統和配套服務設施系統;外環綠道兩側各5米寬綠廊系統景觀提升,依據上海外環林帶整體規劃,增加紫荊、珍珠梅等綠化;槎浦公園綠道將鋪設彩色透水瀝青。利用原有側石對沉降不均處重新鋪設,規整綠道線型。

  結合美觀與實用的景觀設計

  新規劃已經形成,但如何讓規劃設計更貼近周圍百姓,成了園林設計者龔新來關心的問題。因為作為綠道項目的幕後軍師,龔新來曾在楊家橋綠地項目遭遇到設計與現實的衝撞。

  楊家橋綠地的規劃設計,融入了時下先進的海綿城市、立體綠墻、城市綠道等景觀理念,其中在綠地打造透水地坪和下凹式綠地更是一種創新———種植一些水生植物,不僅美觀,還可起到固化、截留污染物的作用。

  但是,楊家橋綠地內保留了幾戶擁有産權的商戶。原本的設計中,商鋪要經過綠化包裝成為景觀的一部分。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商戶卻有自己的擔憂:綠化遮擋招牌,會影響以後的經營。幾家商戶聯名向施工隊提出意見,要求去除整個二樓門前的立體綠墻。

  街道負責人和設計人員經過協商,最終拿出新的方案:用紫藤長廊花架隔離商戶,這一設計保證了商家招牌的突出位置,而長花穗的日本紫藤和國産紫藤爬滿長廊後,還能在盛花期營造出“一簾藍紫色幽夢”的夢幻感,長廊盡頭商家忽現,更有一種美感。

  龔新來坦言,為了避免今年綠道中出現設計與現實衝撞的狀況,將在施工前諮詢眾多行業專家,集思廣益,反復推敲,確保方案合理,達到設計效果。“有時候自認為設計非常完美,但實踐中還是會遇到各種需求和問題———除了美觀和環保,設計師也要充分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當然,處理得好,也能成為一道新的景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