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智慧製造佈局“顯山露水”

2017-02-14 12:08:06|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春節假期剛結束,臨港科技城的上海智慧製造裝備研究院已是一派“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熱鬧景象:研發人員圍著幾臺身形各異的六足智慧機器人抓緊測試,這些長相不太“萌”的“大傢夥”個個身懷絕技,它們很快就會出現在核電站等複雜的工作環境中———感知現場地形,建立3D地圖,自主避障、踏障和越障,完成諸如鑽孔、焊接的不同任務。

  依託臨港管委會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上海智慧製造裝備研究院駐紮著智慧傳感與物聯研究所、智慧基礎部件研究所、工業與特種機器人研究所、智慧控制軟體研究所等一系列技術研發中心,還設有智慧製造人才培訓中心專門培訓智慧製造技術人才。這裡正是臨港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骨幹企業等多方資源,推動成立的五大開放式科研創新平臺之一。記者昨天從臨港管委會獲悉,臨港在智慧製造上的佈局開始“顯山露水”,今年更將以國際智慧製造中心建設為主線,在孵化轉化上繼續“發力”,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五大功能性平臺提供技術支撐

  2016年,臨港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數據答卷:全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50億元,同比增長9.6%;工業總産值700億元,同比增長6.6%;新增企業近1.7萬家,全區域二、三産業營業總收入近800億元,同比增長8%。

  為了扶持重點産業,臨港“大手筆”頻頻,40億元專項資金中,涉及産業扶持的資金達11.8億元。其中,智慧製造專項6.7億元,共55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約44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3.8億元,共6個項目,包括300毫米大硅片國家重大專項。根據産業發展需要,臨港管委會還委託浦東科投聯合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一期規模為50億元的“臨港IC裝備和材料産業基金”,聯合臨港集團發起成立一期規模為10億元的“智慧製造産業母基金”,將為臨港産業發展提供金融助推器。

  投入了真金白銀,體制機制上的保駕護航自然也不能少。

  聚焦推進國際智慧製造中心建設,五大功能性平臺今年有望在臨港逐步投入運營,借助上海在智慧製造領域的産業、科技、人才優勢,整合相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骨幹企業以及國際知名企業等,加強前沿技術研發、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運用,為臨港以及上海智慧製造技術和産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除了以上海交大為依託的智慧製造研究院將形成科研支撐平臺以外,以同濟大學為依託的工業4.0實驗室、以上海工業自動化儀錶研究院為依託位的智慧製造創新中心,以及以新松機器人為依託位的工業4.0綜合研究院將打造成為共性技術平臺;協同創新平臺借助的則是智慧製造産業聯盟和示範應用單位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助推平臺運行過程中的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産業發展,臨港還打造了以國家級孵化器臨港海洋科創中心以及海洋高新基地、臨港軟體園、新橋雙創園、海創孵化器等為主體的孵化轉化平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一城六園”集聚高品質科創項目

  打開最新版本臨港地區産業地圖,“一城六園”———科技城、海洋高新園、軟體園、金橋智薈園、張江科創園、雙創園、莘澤孵化園的空間格局已經形成,這些專業園區將在未來承載更多高品質科創型産業項目落地,為打造臨港特色智慧製造産業輸送源源不斷的創新迭代動能和科技發展成果。

  目前,“一城六園”已進入全面落地建設期,三年內將形成300萬平方米科研辦公空間,重點發展中科院牽頭的腦智工程、光電子産業,科大訊飛牽頭的語音産業、上海交大牽頭的智慧製造,以彩虹魚為代表的海洋高新産業,信息軟體産業,環保工程産業,文化創意産業,成為臨港轉型升級新的發展方式。

  此外,積體電路裝備、機器人、新材料、民用航空、再製造、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一系列主題産業的專業園區將陸續啟動建設,加快引進一批産業優勢明顯、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吸引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中心落戶,引進一批國際一流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臨港面向智慧製造的戰略重點將放在智慧製造的生態體系,集聚産業技術平臺、智慧製造應用示範以及科技金融、園區等要素,推進整個臨港智慧製造産業生態體系建設。”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傑表示,將以國際智慧製造中心建設為核心,加快構建升級版産業體系,實踐創新發展新模式。到2020年,初步形成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主體承載區框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