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慣“二房東”的傳統商業嘗試“新零售”

2017-02-21 12:04:3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昨天,百聯集團與阿裡巴巴在滬宣佈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高效供應鏈整合、會員系統互通、支付金融互聯、物流體系協同等6個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為消費者提供隨時隨地多場景新消費體驗。  

  重構傳統商業要素  

  “2017年是阿裡巴巴‘新零售’元年,‘新零售’第一站我們選擇上海,第一個戰略合作夥伴我們選擇百聯集團。”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這樣提及“新零售”概念。

  何為“新零售”?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解釋,“新零售”不僅是線上線下融合,更是以互聯網和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領先技術為驅動,面向線上線下全客群,提供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全體驗的新型零售模式。“新零售”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將“人、貨、場”等傳統商業要素重構,包括重構生産流程、重構商家與消費者的關係、重構消費體驗等。每個企業都將走向數據公司,完成消費者的可識別、可觸達、可洞察、可服務。

  去年10月13日,馬雲在一封致股東的公開信中首次提出:“電子商務本身正在迅速成為一個舊的概念。未來30年,我們將會面臨線上、線下、物流數據供應鏈相結合的新零售行業。”據介紹,阿裡巴巴自去年10月提出“新零售”戰略後,始終致力於以其互聯網、大數據、物流和支付等能力幫助商家和零售業合作夥伴完成商業重構。僅在2016年“雙11”期間,天貓商家實現線上線上打通的門店就超過100萬家,近10萬家線下門店全面實現電子化。

  業內人士指出,“新零售”時代到來,是一場傳統商業對過去30年固守的“二房東”“引廠進店”模式的自我“革命”,將重構“零供關係”和消費者關係,讓商業的生態圈更和諧。  

  吃現成飯不再可行  

  百聯集團董事長、總裁葉永明表示:“新消費時代,需要新零售模式,商業零售企業需要創新與變革,以適應這一消費變化的趨勢。目前的傳統商業,實際上經營的不是商品,而是在經營商業地産、商業渠道和商業空間。這就是所謂的引廠進店,聯營聯銷。不僅是百聯,全球不少商業巨頭都是如此。而‘新零售’的核心是聚焦商品本身,聚焦消費者的需求,這是回歸商業的本源。”

  上海市場學會常務副會長陳信康告訴記者,目前滬上傳統商業,特別是百貨業,絕大多數仍固守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流行的經營模式——做引廠進店的“二房東”。你也是“二房東”,我也是“二房東”,其結果就是千店一面,熱門品牌你搶我也搶,同質化競爭嚴重。

  由於是“二房東”,商家更關注租金、扣點、進場費、上架費、堆頭費、賬期……甚至所謂的營業員其實也不過是“廠方人員”。“廠方人員”的流動性大,素質參差不齊,以如今大多數百貨商廈都有的小家電櫃檯為例,由於毛利率較高,大多以售賣進口廚衛家電為主,像烤爐、咖啡機、洗碗機、多門冰箱、掃地機、擦窗機等,能夠“拉花”的咖啡機,動輒二三千元,能夠360度轉向的輕便型掃地機五六千元也不稀奇……這些商品剛進入國內普通消費者的視線,特別需要營業員詳細介紹。“事實上,能把這些商品講透的營業員真不多。不少營業員還是90後,在家不掃地、不做飯,何來興趣研究?”

  由於是“二房東”,國際同行已運用得十分嫺熟的“買手制”、自有品牌開發等經營手段,本土的傳統商業因為躺著吃現成飯,一直進展緩慢。業內人士都知道,“買手制””和自有品牌開發,有助於鎖定客戶群,形成差異化競爭,且能獲得比賺取批零差價或“吃扣點”更高的毛利率。但開展這些經營活動,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需要資金,也需要能懂消費者的心。反觀“新零售”時代到來,它所採用的大數據核心技術,能精準把握消費者當下需求,還能預測消費者未來的消費需求,這正是開展以銷定採的“買手制”和以銷定産的“自有品牌”最好的秘密武器。  

  網購平臺遭到吐槽  

  當傳統商業熱切擁抱“互聯網+”時,一些網購平臺卻開始出現不和諧現象——進駐網購平臺的企業“吐槽”:如同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超市、賣場、百貨商廈一樣,網購平臺的進場費、平臺使用費、上架費、廣告促銷費、排名費、交易佣金或交易服務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層層加碼;有的平臺還利用“霸王條款”,制訂價格不菲的風險抵押金、保證金等;一些強勢網購平臺甚至不按合同約定,隨意拖延入駐商家的賬期,把昔日在實體商業全盛時期惡劣零供關係的“活報劇”平移到“互聯網+零售”時代……

  多年前,一位超市大佬曾説:“開新店根本無需銀行貸款,利用進場費,利用賬期的時間差,就能滾動開發。”事實證明,當年連鎖零售業的超常規發展速度,也埋下了擴張過度、單店盈利能力低下,最後資金鏈斷裂的隱憂……一位業內人士説:“希望此次合作中,百聯把以往傳統商業發展的教訓帶給‘新零售’,讓這一新模式走得更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