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購的壓力下,如今的實體商業似乎變得冷冷清清。各大商場都在想方設法轉型,與互聯網+結合,然而整體情況仍然收效甚微。
只要我們相信每個人依然有出門的需求、逛街的需求、與人面對面情感交流的需求,那麼實體商店就不可能滅亡。只是未來的商場,應該朝什麼方向轉型才是對的?
為此,我們挑選了上海幾家走在潮流前端的商場,從它們的身上一窺實體商業的下一個風口。
淮海755:顧客不是消費者,而是生活者
2015年12月,無印良品旗艦店在淮海路開業。
開張那天,從瑞金二路到思南路,人聲鼎沸,7.6萬人云集於此。無印良品的開業,同時揭開了它所在的商場“淮海755”的神秘面紗。它似乎與無印良品高度吻合,裝飾簡潔時尚,充滿生活美學,以至於很多人幾乎想不起來這棟樓原來是什麼。
這裡曾經是“新華聯商廈”,後來又成為“東方商廈淮海店”,2015年方才變成“淮海755”。三次名稱更迭,也是三次轉型。如今的淮海755,不僅外觀耳目一新,內部肌理也經歷了一番脫胎換骨。
一位正在商場閒逛的白領金女士給記者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幾年前,她在上海某家商場辦點事,怕90後的女兒無聊,於是給了她500元,讓她在商場裏隨便看看買買。哪想到幾個小時後,女兒把500元原封不動還給了她,説:“看了老半天,沒什麼東西想買的。”
其實,淮海755所屬的百聯集團早就意識到,傳統商場已經不符合年輕人的口味。這種不符合,不單單是搞一些互聯網APP、弄些微信公號就能彌合的,商場必須從裏到外,從觀念到形態,發生質的轉變。
究竟怎麼轉呢?淮海755總經理楊敏介紹,現在商場的定位非常明晰,就是吸引年輕客戶。整棟樓面積不大,但是力求每家店都有特色。其中,佔據3個樓面的無印良品已經無需贅言,而其他店舖走的也是小眾路線。
比如四樓有一家遊戲電競館,別看平時沒什麼人,每年有幾場大型電競賽事就在這裡舉辦。每到那時,電競館門口擠滿了年輕人,有遊戲迷、網紅主播和各類媒體。大家把小小的商廈圍得水泄不通。時間長了,這裡成了遊戲迷心中的“聖地”。
電競館隔壁的店舖,名叫“暗黑迷宮”,是都市鬼屋和密室解密。創業者戴維(化名),是一位畢業于交大醫學院的年輕人。2014年,他辭職創業,先在環球港做了為期3個月的鬼屋,那一次,一天接待1000人,很多客人排5小時的隊還進不去,每天早上都有黃牛在門口晃悠。當時,這種針對年輕人玩的都市鬼屋,國內還比較少見。
戴維還記得,環球港開業第一天,他的鬼屋人氣太旺,商場安排了六七個保安,環球港的老總帶隊逛了一圈,若有所思。3個月之後,戴維走了,但是環球港自己買下國外品牌IP,把上下兩層連起來做成了主題遊樂園,動作之快令人驚嘆。
“這説明,至少他們也是認同這種模式吸引人氣。”如今,在淮海755開了這麼一間長期的實體店舖,戴維對實體商業有了更多認識,他總結説,自己屬於“目的型消費店舖”——鬼屋在哪,他們的消費者就去哪。消費者是特意衝著鬼屋而來,這對商場的引流作用非常大。
實體商店的冷清,大家都看出一個關鍵原因:年輕人已經不會特意為了買東西,而去某家特定商場。如果目的明確,直接網購更加方便。他們之所以還去實體商場,往往只是順路、約人、吃飯,或者漫無目的恰好走到這兒。如何才能吸引人們特意跑去商場?這可以説是所有實體店轉型的核心。
楊敏説,如今商場的顧客,已經不能稱為“消費者”,他們未必是來商場消費的,他們僅僅是為了閒逛、偶遇、發呆。楊敏給了他們一個新稱呼:生活者。
為此,淮海755商場裏的音樂、氣味、光線、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所有細節都精心設計,力求展現生活美學。“未來的商場,不僅是櫃檯裏賣商品,更應該是一個可以看、聽、聞,引起美學遐想和愉悅感的生活場景。”楊敏這樣總結。
如今,轉型效果顯著。2016年淮海755實現的利潤總額已躍居公司開業20年來利潤總額第二位。
大悅城:核心不是商品,而是情感體驗
位於海寧路的大悅城如今已是“魔都愛情地標”。有一句口號説:如果你不知道談戀愛該怎麼辦,那就來大悅城吧。
它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特色之一,是頂樓的摩天輪。許多情侶手牽手排隊乘坐摩天輪已是常態。這個創意是怎麼來的?
初建時,管理方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商場的高層區如何吸引消費者?起初,一些商業老法師建議:可以做IMAX影院、電玩城、KTV等等。但上海大悅城總經理危建平卻覺得,這些都是傳統老做法,大悅城要做別人沒做過的。
那麼,首先它得是一個目的型的消費場景,就好比人們會不顧路遠去迪士尼,不管迪士尼在上海的哪。但是迪士尼一年可能只去一次,而購物中心恨不得你每天都來。什麼東西可以高頻次、具備遊樂體驗,還要有高客單價?大悅城做了無數調研探討,甚至還詢問年輕的90後員工,最後得出的答案就是摩天輪、過山車這類場景。
如果只有孤零零的摩天輪,那還不足以吸引那麼多人。大悅城摩天輪所在的樓層,也被打造成一條富有特色的主題街區。景觀仿佛是上海里弄、日韓小街,又帶點英倫風格。人們穿梭其間,差點以為是在小馬路上走街串巷,風景獨特。
而其中的店舖也很有特色,大部分是手工藝類,可以讓顧客自己製作一個手工皮包,自己用木材打磨出一把尤克裏裏,自己編織衣物,自己烘焙餅乾……於是在這裡,常常看到情侶們或交頭接耳,或埋頭苦幹,一起專注于手工勞動。
危建平歸納,“我們做的不是單純的遊樂設施,而是促進情感交流,有情感主題的服務業。”
比如畫畫,上海有很多畫畫的門店,但是大悅城裏的這家油畫店,主要是情侶一起畫,從畫什麼內容,到畫完後的裝裱,每一道環節,無不促進情侶之間的情感交流。這種手工藝課程,你一旦學了,還會不斷想學新內容。於是消費者特意跑來大悅城,停留很長時間,還常來。
傳統的百貨業,核心是商品,比拼的是誰價廉物美;但如今,核心是場景,比拼的是情感體驗。
體驗這個詞,已經喊了好多年,可真正怎麼做好它,並不簡單。大家一開始覺得所謂體驗店,無非改業態,服裝店改餐飲店,百貨店改電影院。然而大悅城追求的體驗,是獨特,什麼都要和別人不一樣。建築空間是獨特的,店舖是獨特的,主題街區是獨特的,摩天輪是獨特的。想要這些獨特體驗,消費者必須來大悅城。
體驗之中,也包括租戶。比如一個連鎖品牌,如果在大悅城開分店,大悅城會希望這裡的分店和別家商場的分店不一樣,品牌能夠為大悅城量身定做,有所創新。漸漸,大悅城裏各種跨界店舖多了起來,咖啡店+設計,服裝+餐飲,混搭紛至遝來。
去年,上海美影廠動畫主題咖啡館在大悅城開張,每到節假日門口就排起長龍。咖啡館能夠落地,大悅城的團隊提供了不少意見,員工笑言:“我們不僅提供場地,還提供腦細胞。”
比起傳統商場把活動包給公關公司做,大悅城的活動由自己團隊策劃,商場中庭幾乎沒有一天空著。比如,上海最早做萬聖節的當屬大悅城。如今,其他商場跟風而上,大悅城卻另有策劃。紅白機展、海賊王展、魔獸主題展等,幾乎每一次活動,都讓年輕人蜂擁而至。此前魔獸主題展的觀展客流達到187928人次,商場銷售額最高提升了200%。
有網友這樣評價:“當你不知道去哪兒時,你可以去大悅城,在那裏能找到情感與交流。”
新天地:不是購物中心,而是生活中心
新天地商圈,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張城市名片。尤其南裏和北裏,多年前已吸引一波特定的消費群體慕名而來,至今人氣不減。
而後起之秀湖濱道購物中心,則和南北裏截然不同,主打生活方式,定位“健康”、“運動”、“生活”。
比如,引入的瑜伽會所,場地配以屋頂花園,還有泳池和健身房;國內首家XBODYIMPULSE 店,據説是通過電脈衝進行運動,試圖在20分鐘裏實現健身房2小時的運動量;還有全球首家NBA主題樂園,是以運動探索為主題的親子活動中心,面積達1500平方米……
新天地太平橋項目總經理張良軍坦言,湖濱道目前的地理位置不及南北裏交通方便,所以他們更加注重如何讓人們特意前往,而“健身”就是一個典型的目的性消費場景。
湖濱道開業之初,上海新天地發現,傳統以餐飲來拉動人氣的方式,已經不是一種一勞永逸的做法。基於這樣的挑戰,湖濱道漸漸摸索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健身本身就是一個風口。”張良軍説,“時尚的生活方式,一定是未來大勢所趨。”
但是新穎的店舖,也帶來一些管理上的煩惱。比如有些店舖,營業額在網絡上體現得更多,未必體現在實體店舖中,這讓商場如何評估?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店基於互聯網模式,這對商場本身的管理方式、運營模式都提出了挑戰。
“但無論怎麼變,商業的本質,是解決人的需求。”張良軍説,現在所謂的體驗式消費,其實就是整個過程為消費者呈現輕鬆、愉悅的環境,讓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水到渠成的消費選擇。
説白了,就是讓消費者不理性。一旦購買過程很理性,他們最終可能不買了。“我一直強調,未來的商場不能叫購物中心,而是生活社交中心。”張良軍説,“購物不再是我去商場的原因。看展覽、運動、體驗、吃飯,隨後順便有可能再購物。”
七寶萬科:服務社區,而不只是服務顧客
去年下半年,七寶萬科開業,一下子人氣和口碑雙收。
原本七寶地區還有幾家老牌商場,有些主打餐飲,人氣不差。可七寶萬科一開業後,卻像虹吸效應一般,把所有人群都吸引進來。它究竟做對了什麼?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七寶萬科定位明確,主打家庭和親子牌。這一招可謂點到要害。
七寶在外環以外,周邊有不少幾十年以上的老小區,居民人口多。萬科在這片區域上深耕了幾十年,對這些居民非常熟悉。七寶萬科從2003年拿到地,到2016年開業,歷經13年,其間從設計、裝飾、品牌到業態,都幾經調整,但定位始終沒有變:主打家庭型的購物中心,為家而建,為周邊社區居民而服務。
於是你會發現,大體量的七寶萬科,基本什麼業態都有,一個家庭在這裡可以玩一天。
空間佈局不再是傳統的每個樓層一類,每層樓幾乎都有餐飲,互相混搭,於是每層樓都有人氣,中午吃個飯,説不定順便就去隔壁首飾店買點什麼。
比較有特色的是運動體驗區,集中了輪滑、擊劍、遊樂等時尚項目。由於主打運動健康,商場聰明地在附近搭配沙拉輕餐飲店、運動周邊零售店。
也有一塊區域集中了很多早教機構。當孩子們在裏面學習時,家長只能在外面乾等嗎?於是在附近,商場安排了適闔家長的書店、咖啡館,家裏的每個人都不會無聊。
另外一些生活美學設計店舖、花園集市等,也很受家庭歡迎。頂樓看飛機、觀古鎮風景、辦派對,一切活動都朝著適合全家一起來玩的方向。
豪華的母嬰室、供老公們打發時間的“老公寄存室”、近30個兒童衛生間、童車租賃點等等,這裡的設計和服務,緊密圍繞家庭。
去年開始,中庭的恐龍展活動吸引了大批家長帶著孩子慕名而來。以至於今年,恐龍展雖然結束,但是小朋友哭著喊著還要來看恐龍,恐龍不見了,就到處問。在孩子心中,要去看恐龍=要去七寶萬科。
張良軍坦言,每家商場都有自己的所在地人口、地段特點、商業成本。未來的商場一定是多元、窄眾、細分的。一種模式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
學了很多,發現學錯了
過去,商場怎麼經營,每個樓層怎麼佈局,都有一套模式,照抄就是。然而如今,原本的金科玉律可能再也行不通了,未來的商場怎麼做,更多依靠創新。
“早期我們也學了很多傳統商場的做法,結果發現學錯了。”危建平舉例,比如我國香港很多商場都設有高層停車場,車主們停完車,可以自然進入高層區。大悅城開始也想這樣做,但漸漸發現,上海人開車非常不願意往高處開。停車場設在頂樓,還有消防安全等一系列指標,利用率其實不高。
過去課堂上,導師們都説,超過10萬平方米的大商場,一定要引進百貨店吸引人流。至今為止,許多傳統商場還是這樣。起初,全國多家大悅城內設有百貨店。但是根據數據發現,導師們錯了,教科書錯了,或者説時代錯了——今天的百貨店不僅沒有引流,還反過來“吃”商場本來的客流。於是,全國範圍內的大悅城開始把百貨店清理掉。
危建平説:“我們有一個理念,就是凡事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現在人人都在頂樓做餐飲、電影院時,我們頂樓改成主題街區了。”
如今,來大悅城的人群60%左右沒有購買目的,但是他們當中一大半都産生了消費,而週末特意從其他區域來大悅城的消費者佔到79%,比例非常高。全國目前只有2家大悅城本來就在傳統商圈裏,其餘都是“自成商圈”——大悅城在哪,哪就是商圈。
那麼,主題街區一定是未來方向嗎?
與大悅城多有合作的盈石(北京)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睿則有不同看法。
比如在改造天津某項目時,由於受到規模空間限制,並沒有按傳統購物中心佈局來做,沒有設計影院、超市、快時尚等,而是在各樓層設計了主題街區。比如文創零售搭配手作體驗的“超級工廠”,頂樓集合燒烤、居酒屋等小型餐飲,主打深夜食堂概念。對於內衣品類,也通過打造私密又舒適的空間進行了不同於傳統賣場的組合,把主題街區玩到了極致。
可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主題街區是容易模倣的,但如何篩選商品或者體驗,才是保證吸引力的根本。説到底,堅持專業眼光和高標準才是必不可少的真功夫。
不可否認,購物中心已經從傳統的關注商品,轉而關注人。但這並不意味著商品就不重要了。如果買回去的商品最終讓人失望,那麼再好的體驗過程也只是噱頭。
未來的商場怎麼做,可能需要管理方和店舖更多溝通、深度合作,不再像以往僅僅租個場地就行。
未來的商圈,形成了城市文化
對於消費場景,危建平把它分為3個層級。
一是用來休閒的,比如公共空間,我們在K11等商場裏,經常看到過道都裝修得美輪美奐,放一些時尚的椅子,許多年輕人就坐在椅子上面看手機,一坐半小時。這樣的商場,等同於城市公共空間。
二是社交場景,情感表達和交流,需要幾個人找一件事一起做。家庭活動、親子活動、情侶活動等都屬於這一類。
三是體驗場景,不是單純把商品買回去,而是學習的過程,提升生活品位,人的五官、肢體一起參與進來。
未來,當商場成為公共空間,它對人們的更大意義早已經不在於購物、消費,大家是來商場裏享受生活,來此社交、看書、健身、發呆,它的公共性和服務性將會越來越突出。
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城市人的公共生活都發生在商場裏,商場將會成為一座城市文化的培育土壤,各種文化在此交匯、形成、傳播。
危建平認為,商業地産領域,上海和全球都市相比還有差距。比如東京,六本木商圈已經成為城市藝術空間。一般大眾不樂意特地去美術館看展,但是樂意去購物中心看。購物中心與市民結合度高,反而讓高雅藝術能夠很好傳播。
東京的表參道、原宿、澀谷,文化感覺不一樣。澀谷是年輕潮流文化,表參道是設計原創文化。然而上海目前還不清晰,每個商場似乎沒啥文化差異。
一座城市經濟騰飛後,下一步必然是文化的強大,而城市文化空間正在很多商場中孕育延展。
簡單“買買買”的時代已經過去,商場對城市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出經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