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行車用戶提出的非機動車道、停車點不合理等問題,專家學者給出意見和建議。
需要改善慢行交通系統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陳小鴻説:“上海2040”總體規劃提到,上海在2040年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實現85%以上的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這裡面僅是公交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自行車和步行。”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尹志芳説,交通部曾對慢行交通系統做過研究,發現大部分地區的被訪者都接受5公里以下自行車出行,但自行車出行的環境比步行環境要差,自行車與機動車的矛盾尤為突出。她説,為減少機動車交通擁堵問題,很多城市的道路設施建設、交通空間與路權分配等都向機動車傾斜,造成騎行環境無法得到改善。所以,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必須完善自行車網絡建設規劃,加強自行車出行環境建設。
共享單車助城市微更新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共享單車用戶遇到的問題,可以利用共享單車的運營數據,通過城市微更新來解決。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諸大建指出,一個城市需要多少共享單車、哪些區域要車、怎樣設置慢行道路,應當有數據基礎。共享單車企業的運營數據可以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
上海綜合交通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邵丹指出,共享單車的運營數據讓管理部門看到,如今人們騎車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人們的騎行目的除了上下班,還有中短距離的出行需求,或換種方式感受城市。使用共享單車的人群中,80後、90後越來越多,這需要規劃慢行交通系統時,考慮到這些使用需求和使用習慣。”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與摩拜單車合作,研究過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騎行軌跡。項目負責人王鵬説,他們發現很多對城市更新有價值的信息:人們喜歡在怎樣的道路上騎行,包括道路的質地、坡度等;哪些區域需要增加行車道;騎車者偏愛在哪些區域停車……他覺得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這些數據真正了解城市在小細節上需要做哪些改變。
最好的資源留給綠色出行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中國交通項目主任劉岱宗提出要把最好的道路資源留給綠色出行。劉岱宗説,合理的非機動車道設置能從道路結構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所以很多城市都將最好的道路資源留給綠色出行。很多城市還考慮到非機動車的停放問題。“國外為了鼓勵非機動車,‘P+R’停車場是面向非機動車開放的。”他認為,最接近公交系統的場所應該留給慢行交通。
此外,一些海外城市的細節設計也值得參考。劉岱宗舉例説,哥本哈根的交通信號燈是以自行車為導向的,即自行車用戶有優先獲得綠燈的權利,鼓勵更多市民使用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