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保委發佈銀行結構性理財産品評價

2017-02-23 16:16:4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竟能達到18%?這樣“看上去很美”的宣傳,暗藏陷阱,未可全信。今天上午,市消保委聯合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發佈了一份針對上海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的調查研究,627隻結構性理財産品中,1/3的實際收益率僅為最低預期收益率。市消保委表示,産品預期收益率易導致誤解、投資管理過程不夠透明、信息披露不夠規範,已成為結構性理財産品的“三宗罪”。

  投資者認為風險較低

  在去年一項針對2011名老人的調查表明,約11.3%的老人購買過理財産品,其中有22.8%會買銀行推薦的結構化理財産品,76.9%認為其風險較低。

  而此次研究的樣本,包括17家銀行2016年上半年到期的627隻産品,囊括8種掛鉤標的。在長達一年的業界訪談、專家論證等後,發佈評價。

  結果顯示,約35%産品銀行內部評為風險最低的一級,近60%為風險較低的二級,與消費者的印象相符。信息披露一次或兩次的超過半數。13隻産品消費者權益保護程度最高,評為五星,佔2.07%,251款評為四星,佔40.03%。

  收益率“看上去很美”

  雖然風險不高,但收益並不像宣傳的那麼好。此類産品的預期收益率很容易讓人誤解,因預期收益率區間較大、收益結構複雜、實現概率未知等原因,投資者容易高估。而在實際中,到期收益率水準整體偏低。

  比如,華僑銀行的股添利2015年第17期股票掛鉤産品,預期最高收益率18%,預期最低收益率0,實際收益率為0。江蘇銀行“聚寶財富專享4號(結構性)1609期”,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5%,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8.5%,實際收益率僅為1.5%……在預期收益率區間大於6%的8款産品中,有6款的最終收益率都只是最低收益率。

  在江蘇銀行“聚寶財富專享4號(結構性)1512期”的條款中,雖表述“預期年化收益為2-15%”,但産品結構很複雜,達到15%最高收益率的條件非常嚴苛,概率極小。若取産品發行前後各30天的交易日數據來模擬,實際收益率多為2-3%。

  “這種産品的結構很複雜,但普通投資者很難理解。尤其是老年投資者,可能購買時只記住了15%的最高收益率,但購買後對收益率的直觀感受卻是2-3%。”研究人員説。

  10%的預期收益,最終只有0.63%

  研究中還發佈了一份“不靠譜銀行表”,預期最高收益率非常誘人的産品,最終實現水準很低。恒生、江蘇、華僑、光大、華夏等銀行位於前列,預期最高收益高於4.38%(2016上半年理財産品平均收益)的産品中,平均最高收益實現程度均在30%以下,恒生和江蘇銀行甚至僅為6.3%和11.2%,也就是説,若消費者被告知收益率為10%,但最終只有0.63%和1.12%。

  此外,專家還表示,此類産品的投資管理過程不透明,包括不公佈交易對手信息,衍生品投資資金來源不明確,産品費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在公開信息披露時,産品説明書缺乏統一規範,信息可得性不強,不便於投資者比較。而對比英國相似産品,監管部門規定産品必須披露交易對手信息。

  産品設計應“多講點良心”

  對此,上師大商學院院長茆訓誠表示,未來10年銀行不可能再主導市場,銀行應有危機感。銀行能否成為金融市場有效性的主導者,取決於信息是否對稱,交易行為是否公正透明,遊戲方是否對遊戲規則達成共識。但很多銀行心存僥倖,想多攝取利潤,因此“主動性不對稱”。

  “産品不能傷害消費者的身心健康,要保證消費者最低收益,不能僅有預期區間,卻沒有概率。市場越有效,銀行的長期收益是遞增的,銀行應放眼長遠。”他建議,銀行應加大力度培養理財産品設計師,設計産品時應開展壓力測試,盡可能做到信息公正。

  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則表示:“即使合同中寫明最低收益率,但消費者看重並記住的,都是最高收益率。”他提醒消費者,商業銀行運作都有成本,購買時應仔細辨別。而銀行也應少玩點技術,多講點良心,對消費者負責。

  【相關連結】

  何為結構性理財産品?

  結構性理財産品是指通過某種約定,在客戶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衍生産品結構,將理財收益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各類參數掛鉤,例如匯率、利率、債券、一攬子股票、基金、指數等。其回報率通常取決於掛鉤資産(掛鉤標的)的表現。根據掛鉤資産的屬性,大致可分為外匯掛鉤類、指數掛鉤類、股票掛鉤類和商品掛鉤類等。

  (新民晚報記者 金旻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