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理財須提高風險意識

2017-01-05 10:19:34|來源:經濟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

  隨著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美元愈發走強,為了讓手中資産保值增值,不少人紛紛前往銀行購買外幣,個人購買外幣理財産品、投資外匯資産的聲音日益高漲。外匯局有關負責人提醒,跟風購買外幣有風險,須謹慎行事。

  這位負責人重申,個人年度購匯便利化額度沒有變化。境內個人憑有效身份證件進行真實性購匯需求申報後,直接在銀行辦理年度便利化額度之內的購匯;便利化額度之外的經常項目購匯,憑有交易金額的真實性證明材料辦理,不存在任何障礙。

  急於換匯真的有必要嗎?業內專家表示,目前人民幣理財産品收益高,外幣理財收益不確定性較大。“國內對個人持有外幣投資的範圍限制較為嚴格,一般僅允許用於辦理外匯定期存款或購買外幣理財産品。”一名國有銀行國際部門負責人表示,外幣理財産品種類較少,且收益明顯低於人民幣理財産品收益,“個人持有外幣投資渠道有限,收益不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除非有實際需要,否則不建議盲目跟風購買”。

  從目前銀行外幣理財産品平均收益看,美元、日元、澳元等外幣的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大多不到2%,且期限要求往往1年以上,種類也偏少;而人民幣理財産品基本都有4%左右的收益率,個別銀行甚至有超過5%收益率的産品,且期限配置靈活,從幾十天到2年,種類較為豐富。

  同時,外幣匯兌損失不可忽視。業內專家提醒,個人買賣外幣還存在匯兌損失。以12月16日某大型商業銀行公佈的美元牌價為例,100美元的銀行現匯買入價為693.84元人民幣,現匯賣出價位696.62元人民幣。假如個人當天花696.62元人民幣買入100美元後立刻賣出僅能兌回693.84元人民幣,本身匯兌損失達0.4%。如果購買一款收益率2%的美元理財産品需要3個月才能賺回匯兌損失,勉強保本。

  市場人士提醒,匯率波動可能會加劇風險。“這就像股市一樣,匯率就是股價,一隻看似前期上升的股票,在低價位買入的人固然沾沾自喜,但是隨著股價升高跟風買進的人卻要承受一定的風險。對匯率未來走勢的判斷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個人直接參與風險偏大。”

  對於近來美元匯率的走強,市場人士指出,單一幣種的匯率長期來看是難以預測的,博取短期內匯率變動帶來的收益具有一定的投機性,風險較大。近期美元匯率經歷了一段強勢上漲,但是隨著美聯儲“加息”的確定,市場消化利好之後,未來匯率走勢並不明朗。

  投資外幣資産更須謹防上當受騙。近年來,個人在購買境外理財産品、保險或投資移民等方面的失敗案例屢見不鮮。例如,2016年4月,一家打著被摩根士丹利收購的旗號、從事黃金外匯代理操盤保本業務的香港恒豐環球集團,突然宣稱投資失敗破産,一夜蒸發,卷款總金額高達1億美元,受騙投資者中不乏從事金融相關行業、擁有黃金外匯實戰經驗的專業人士。市場人士提醒,投資外幣資産應“多留個心眼”,跟風投資風險巨大,個人須提高風險意識不盲信盲從。(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