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巡迴展將來滬

2017-02-28 11:53:4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印度文明印章,西元前2500-前2000年,出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

  如果你是一名未來的考古學家,在清理21世紀初的遺跡時,你會選擇什麼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有什麼東西能夠代表我們當下生活的時代呢?從即日起至3月31日,上海博物館向全社會徵集最能代表當下世界的物品,並作為第101件/組展品,在“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中展出。據悉,這在上海博物館的歷史上也是首次。

  媒介不限可靜可動

  “用100件文物講述200萬年的世界歷史,大英博物館的這個展覽在全球巡展曾引起非常大的轟動,其將最後一站放在上海博物館,我們對此也非常重視,因而特別推出了一個向全社會徵集第101件文物的創意,這在上海博物館的歷史上也是首次。”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説,“我們此次徵集的原則是媒介不限,可以是藝術品也可以是科技産品,但必須與當代中國密切相關,由中國創作/製造/研發,能突出上海特色為佳。同時是可展示或演示,如果是無形的概念,則需要有形的媒介。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可實現,規模適合博物館有限的展廳空間要求,展品的長小于4米,寬小于2米,高小于2.5米,並且不涉及商業品牌。”

  在楊志剛館長看來,此次大英博物館的展覽打破了以往以文物精品展的模式,而更加以歷史線索和脈絡作為策展思路,用100件文物背後的故事來串聯起世界歷史,並展現人類的創造力,這些策展模式也是非常具有新意的,“上海博物館近年來在策劃展覽時候,主要是堅持三個面向:首先是面向人民,堅持免費開放,讓文物能夠‘活’起來,讓更多人喜愛上博物館,即使是此次大英博物館的特展也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第二是面向世界,把中國文化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模式,展現給公眾,同時也將世界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引入展廳,此次大英博物館的100件文物,可以讓觀眾很好地了解世界歷史,特別是大多數人不太了解的歷史背後的一些故事;第三是面向未來,我們不能簡單的懷舊,因而此次展覽特別向公眾徵集創意,我們將在4月組織專家對收到的方案進行評審,選出最佳的十種方案。如果你提出的方案在這十種之列,你將有機會獲贈一份禮品,並受邀參加展覽開幕儀式。我們將綜合十種最佳方案以及我們專家的展陳方案來最終決定第101件展品。”

  巡迴展6月底在滬開展

  據楊志剛館長介紹,大英博物館的“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史”展覽將於6月29日至10月8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行。而在此之前,這個展覽將於3月2日至5月31日登陸國家博物館。

圖片默認標題

儀式性球賽腰帶,西元100-500年,墨西哥韋拉克魯斯。

圖片默認標題

薩珊國王狩獵盤,西元309-379年,可能制于伊朗。

圖片默認標題

貝寧飾板:奧巴與歐洲人,1500-1600年,尼日利亞貝寧城。

  由於這個展覽是一個全球巡迴的展覽,因而其大致面目已經基本為大家所了解。大英博物館選擇用100件文物回首上下200萬年的世界歷史。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濃縮的歷史,記錄著人們當時的重要轉捩點,像劉易斯島棋子,發現于蘇格蘭的劉易斯島,材質是海象牙,足有一千多歲了。這套棋子被視為歐洲文明的重要標誌,反映著中世紀時的權力結構。棋盤上,最重要的棋子是國王,他們坐在裝飾華麗的寶座上,手握寶劍。而士兵僅僅是一小塊直立的牙板,代表了被強徵充軍的農民。

圖片默認標題

劉易斯棋子,約西元1150-1175年,發現于劉易斯島,可能制于挪威。

  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大洪水記錄泥板文獻”,是全球最著名的楔形文字泥板,其高15.2釐米,寬13釐米,厚3.1釐米,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據説這塊板上記錄了世界文學史最古老長篇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大洪水傳説。1872年經破譯後,發現其與《聖經》舊約諾亞方舟的內容相倣,因此引發各界熱議。

圖片默認標題

“大洪水”記錄板,西元前700-前600年,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

  1515年,一頭活犀牛被作為外交禮物送給葡萄牙的曼努爾一世,這可是自西元3世紀以來踏上歐洲土地的第一頭犀牛。丟勒為此創作了一幅木刻版畫,這可以説是現代早期最出名、最具影響力的動物版畫了。問題在於,丟勒本人並沒有見過這頭犀牛,而是通過在葡萄牙看過犀牛的人的描述,總結出犀牛有“覆蓋周身的鱗片”和“防護盔甲”,最終繪製而成。

圖片默認標題

丟勒的《犀牛》,西元1515年,德國紐倫堡。

  對於許多中國觀眾來説,最為關心的還是此次展覽中的中國展品。據介紹,此次展覽中共有9件中國展品,像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青銅簋,元代的青花瓷盤,唐代劉廷荀墓的文官俑等等。其中文官俑出自唐朝名將劉廷荀的墓,其曾擔任忠武將軍、河南道與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樞密使。劉廷荀顯赫而起伏不定的仕途正處於唐朝的鼎盛時期,無論內政外交,都成績斐然,與中東阿拔斯王朝的阿斯蘭帝國一起建立了西起摩洛哥東及日本的龐大的奢侈品專營市場。有意思的是,展覽的最後一件展品是2005年深圳生産的一件太陽能充電器的節能燈,這也算是中國元素的一種展現,在以往的博物館展覽中很難看到。

圖片默認標題

三彩文官俑,約西元730年,中國河南省。

  至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第101件”展品,目前還暫時處於保密的狀態,估計要等到開幕那天才能見分曉。10月,所有的展品都要回大英博物館修復、保藏,整個巡迴展就將結束。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常瑞卿看來,這個展覽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平等、包容、開放的視角和態度來看待所有文明的歷史。人類應該享受共同的文明,而不能局限于本位。任何一個文明都有著其它文明的文化因素,我們採取的保護和延續其發展,這或許是這個展覽能夠在全世界巡展時引起巨大轟動的原因。

  徵集也是一種公共藝術活動

  “我覺得此次上海博物館徵集文物創意的互動,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公共藝術活動。”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藝術評論家徐明松説,“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與博物館的機制之間有著一種耦合效應,也是當下語境裏公共藝術發展趨勢的反映。因而,不能將簡單地將101件/組作品的創意理解為策展策略,博物館美術館通過交互體驗和公眾參與,深化與發掘展覽內涵、完善和提升展覽品質的行為與手段不僅改變了人們在博物館美術館的閱讀方式,更重要的,它讓已經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初就倡導的‘打破博物館圍墻’的理念得以在今天傳播文化普泛化時代的實踐提供了接地氣的案例和樣板。這也是公共藝術促進博物館文化普及的一種實踐,換言之也是博物館策展機制對公共藝術公共性與公益化的協同與促進。”

  上海美術學院院長助理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中心執行主任、藝術家金江波則希望這101件/組作品,能夠是一件綜合性的展品,最好能夠將人們的創意綜合起來,“公共藝術關注的對像是個人,公共藝術參與的主體是民眾,公共藝術的推動者是政府和藝術家,公共藝術與其説是一門藝術,倒不如説是對人駕馭社會資源能力的考驗。此次上海博物館向全社會進行徵集,這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次公共藝術活動,展品的意義將遠遠超過其本身,如果能夠設計一種展品,將每個人的創意都能夠融入其中的話,這無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動,而且通過這些人的再次傳播,可以將活動的意義推向更高的層次。”(新民晚報記者 方翔)

  相關連結:部分博物館的第101件/組展品

  足控汽車(2014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ManaratalSaadiyat美術館)

  足控汽車的發明由阿聯酋大學的一群大學生在2013年完成,它帶有一個方向盤操縱杆、一個加速操縱杆以及一個剎車制動桿,駕駛者只需要用兩隻腳就可以控制整輛車。這項傑出的發明向世人展示出我們如何用物件來改善生活,也告訴人們通過開創性的概念和想法,我們如何不斷為疑難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

  坂茂的硬紙管建築(2015年,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2011年“3•11”地震過後,人們迫切需要的是為失去家園的個人以及家庭建立避難所。由此,日本著名建築師、201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坂茂便製造出了這些由“硬紙管”構成的空間。這些紙管的材質具有非常好的防水和防火性。他還在發生過天災的盧旺達、印度、中國和新西蘭建造臨時住房、學校、避難所以及教堂。

  紙鶴(2015年,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

  九州國立博物館選擇紙鶴作為第101件展品,理由是人們祈禱更好的明天。

  熔融石英玻璃(2015年,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

  日立製作所發展出了一種新的記錄資料的媒介,即熔融石英玻璃,為後代保存珍貴的歷史數據和資料,包括文化遺産、政府文件的文字以及圖片數據資料。熔融石英玻璃耐高溫,且防水。在常溫下,它有長達3億年的保存時限,每平方英寸可以儲存1.5GB容量的數據。

  無線局域網絡試驗臺(2016年,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選了一件被世界認可的澳大利亞創新産物作為第101件文物亮相本次展覽。那就是1992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研究無線局域網絡(WLAN)的試驗臺,它其實就是現代Wi-Fi的前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