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奉賢探索推進“四不離”的農村養老模式,如今已經“遍地開花”。在全區108家睦鄰“四堂間”覆蓋的村小組,老人都不假思索地對它豎起大拇指。
走幾步路就能和村小組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看報,中午付幾塊錢就能“朵頤”一餐,村裏還隔三差五地送來健康講座,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做湯圓、餃子……2015年奉賢探索推進“四不離”的農村養老模式,如今已經“遍地開花”。在全區108家睦鄰“四堂間”覆蓋的村小組,老人都不假思索地對它豎起大拇指。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是老百姓的拍手點讚,一方面也讓不少街鎮“撓破頭皮”。如何保證政府雄厚財力對其進行持續性的投入,如何在做深內涵、供久服務方面更好地運營下去,是郊區新養老模式不可回避的“甜蜜負擔”。
農村老人無法割捨的鄉情
“西邊的翠珍阿姐最近身體不好哇?好幾天沒看到她”,“家裏的菜要摘掉點了,不然開了花就不好吃了”,“前幾天村裏在幫阿龍家的房子拆掉,你們家裏有違章哇啦?”……在奉賢農村的宅基睦鄰“四堂間”裏,總會時不時傳來老人們“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話。津津樂道的瑣事,卻成了這些農村獨居老人、留守老人每天的精神寄託。
“農村老人有著很強的傳統意識,與城鎮老人相比,他們更喜歡自己的小圈子。”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奉賢農村的大部分老人會選擇居家養老。在基層的民政幹部也發現,雖然農村老人喜歡聚在小圈子裏互聊家常,但是每到飯點,總會“默契”地回到自己家中,而且老年人礙于面子,也不好意思總去一戶人家裏串門。
因此,2015年9月,在青村鎮李窯村9組成立了奉賢區第一家睦鄰“四堂間”,探索郊區農村養老新模式。村裏通過對一戶居民空置的住房進行設施改造,使其成為老年人“吃飯的飯堂、聊天的客堂、學習的學堂、議事的廳堂”。
睦鄰“四堂間”一推出,就受到了村裏老年人的歡迎,不僅解決了他們要掐著時間去別人家串門的困擾,還解決了獨居老人的午飯問題。“燒一次吃三頓,吃隔夜飯菜是經常的事。現在中午只要出5元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説起“睦鄰四堂間”,青村鎮李窯村的王秀芳豎起了大拇指。
隨著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愁的奉賢農村養老模式不斷推進,各個街鎮也動足腦筋,如何讓老人實實在在享受到養老服務?於是,小小的睦鄰“四堂間”承載起了便民服務、健康保健、文化娛樂等活動,積極調動老年人主動參與、獻言獻策的熱情,讓老年人有參與感、成就感。
然而,在採訪中,街鎮對睦鄰“四堂間”的推進,抱著“成熟一家,推廣一家”的態度。這看似將農村養老新模式“做精、做好”的背後,其實有著讓基層幹部“甜蜜的負擔”。
農村養老新模式的瓶頸
在莊行鎮呂橋村604號的“溫馨呂橋百草堂”,經常作為奉賢向區內外展示農村郊區養老模式的範本。能得到各方的肯定,呂橋村黨總支書記王紀英自然是很自豪,而通過睦鄰“四堂間”陣地,同時發揮黨員微家、婦女微家等農村自治力量,是村幹部最欣慰的事情。“每天你來看,睦鄰點裏總是很熱鬧的。”她説,節日活動、志願者服務、健康講座等已經常態化,並不是為了展示而特地去做的。
呂橋村目前有2家睦鄰“四堂間”,分別設在呂橋6組和莊北6組。“睦鄰點很受歡迎,村裏怎麼不再創建幾家,讓更多的老年人受益?”面對記者的問題,她思考了一下,然後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一一道來。“有些村民會來問我們,怎麼我們小組不弄個點?”她説,睦鄰“四堂間”的創建有明顯的標準,建築面積要在60-100平方米,有廚房、課堂、餐間、衛生間等,還要有一定的室外活動場所。“面對這些標準,我們要尋找合適的點位就比較困難,而且前提是有村民閒置的房屋。”
在採訪中,不少基層民政幹部認為房屋資源是推進睦鄰“四堂間”瓶頸之一,考慮到睦鄰“四堂間”要設在比較中心的位置,方便老年人出行,在這個標準下就限制了選擇的範圍。此外,為老年人服務的人員也困擾著很多基層工作者。
“剛開始的時候,為老年人做飯的阿姨做事很賣力,時間久了,服務水準就有些下降了。”青村鎮李窯村民政幹部瞿英説,沒有經過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那樣的培訓,志願者的服務漸漸沒法取得老人們的肯定了。更讓她介意的是,由於沒有一套對這些為老服務人員的考核標準和監督體系,為老服務工作的好壞,只能靠志願者阿姨的熱心和良心來左右。
除了資源、服務人員等問題,最讓基層工作者感到負擔的是財政上的壓力。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一般一家睦鄰“四堂間”初期的裝修費用2-3萬元,一年的運營費在5萬元左右,包括房屋的租賃費、水電費、老人的一部分餐費、活動費等。雖然奉賢鼓勵創建睦鄰“四堂間”,對符合創建標準的一次性給予創建補貼3萬元,在運行中以“以獎代補”的獎勵方式,由區、鎮、愛心企業各出資5000元獎勵每個創建點。但在王紀英看來,這些一次性的補貼,對於長期運營中的睦鄰“四堂間”來説,村裏還是有很大的經濟負擔。
必須看到,睦鄰“四堂間”給郊區農村老年人帶去了一份養老的期待。但是,面對不可回避的“甜蜜負擔”,在這個問題上,奉賢必須先行一步,主動作為,在制度上下功夫,在推進中想措施,在治理上創辦法,讓老百姓有真實的獲得感。
探索“四堂間”後期運作
在奉賢,截至去年年底,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6.11萬人,佔戶籍人口的30%,且大部分的老年人都集聚在農村。農村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年輕人普遍在城區工作、生活,留守在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傳統居家養老模式也受到挑戰。
單靠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又滿足不了;單靠機構養老,農村老人經濟有壓力還拉不下面子;單靠模倣引進市區的日托站、長者照護之家,農村宅基佈局分散等原因遭遇“水土不服”,這是農村養老面臨的三大瓶頸。而宅基睦鄰“四堂間”的新模式,正是結合郊區實際探索出來的一條農村養老新模式,奉賢有理由將其做精、做好。
聽到基層對睦鄰“四堂間”需要政策支持不斷的呼聲,區民政局領導班子也相當重視。今年,區民政局提出,奉賢將新增100家睦鄰“四堂間”。此外,對於“四堂間”的後期運作,區民政局也有了初步打算。
“面對基層的聲音,今年我們也要走下去,開展一次深入調研。”區民政局副局長曹秀英介紹,在完成每年睦鄰“四堂間”目標建設任務的同時,將研究制定運行政策。同時,通過宣傳睦鄰“四堂間”的作用,讓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其中;通過引入社會組織,讓睦鄰“四堂間”的功能和公益活動發揮更好;通過成立睦鄰“四堂間”堂長協會,舉辦堂長沙龍等活動,讓睦鄰“四堂間”成員互助、互學、互動更積極向上;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得睦鄰“四堂間”成為奉賢養老的一張名片。
目前,上海正在探索突破農村養老的“瓶頸”,讓老年人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愁地養老。在《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到鼓勵睦鄰點的建設,而2016年上海10大養老服務優秀案例中,奉賢區農村宅基睦鄰“四堂間”名列前茅。
“每個人都會變老,我們現在為老年人做的實事,就是為未來的自己謀福利。”在採訪中,很多基層的民政幹部都紛紛坦言,如何把奉賢的養老工作做細、做實,單靠政府一家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區力量以及每個人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