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界課程"進入學生課表

2017-03-10 14:52:07|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語文課上,生物老師擔任“助教”;物理課上,音樂老師粉墨登場……在黃浦區盧灣中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科壁壘被打破,近20門由各科老師互相“串門”授課的“無邊界課程”,已進入學生的常規課表。

  講解古詩詞不僅講情懷,還要講科學

  “描寫秋天的詩詞有哪些?”八年級語文老師陳思新話音剛落,學生們紛紛踴躍發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引導學生感懷古人傷秋悲秋的情緒後,他再次發問:“為什麼葉子會在秋天由綠變黃、變紅?”正當大家疑惑不解時,坐在後排的生物老師徐靜站了起來。接下來的時間,徐老師指導大家利用“紙層析法”提取葉綠素,並探究葉片失綠的原理。在這充實的40分鐘內,學生不僅學會鑒賞詩詞,還了解了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陳思新提到,古詩詞常常寓情于景,而“景”大多與一些生活現象有關,如天氣、月相的變化等,其中暗藏物理、化學、地理等知識。語文老師主要關注詩詞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但實際上,如果學生缺乏對“景”的正確理解,會影響他們對詩詞的整體把握。在他看來,科學教師“加盟”語文課堂,能夠打通文本世界、經驗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內在聯繫,“令學科知識不再單一呈現”。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擁有了文學想像和理性思考的綜合學科視角,從而可以全面、整體地認識事物。

  讓“紙上的歷史”更鮮活豐滿

  穿著漢服舉行一場“祭祀儀式”、了解漢字的演變歷史、完成“測試金屬活潑性”的化學實驗———光看這些教學內容,你能想像這其實是一節歷史課嗎?據這門課程的策劃者之一、歷史老師劉夢圖介紹,原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講述“司母戊方鼎”的相關知識。但有一回,幾個學生在課上提問:“青銅器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器物上的文字是什麼意思?”一下子把他問倒了。“教育的意義就是解答學生的疑惑,讓他們追求真理。”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有所欠缺後,劉夢圖向化學老師顧陳浩、語文老師李瑩瑩發出邀請,一同設計一門“歷史+化學+語文”的“無邊界課程”。

  如今在這堂課上,“司母戊方鼎”不再是課本上的枯燥知識,在顧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見到了青銅的“真身”,而且學會了如何通過實驗,分辨青銅和黃銅;而經過李老師的補充講解,大家對青銅文化和鐘鼎文也有了初步的認識。一個孩子在課後激動地説:“原來青銅不是‘青’色的,它本來就是金色的!”

  “串門式教學”助師生成長

  過去,傳統的課堂只有一個教師,學科之間往往涇渭分明,缺乏教學互動,而學生們學習的知識過於零散,無法融會貫通。校長何莉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下,學校應該突破教學空間的限制,構建能將課內外知識進行交融的渠道,以便使最新的信息進入課堂。“無邊界課程”因此應運而生。

  何莉介紹,目前在盧灣中學,各年級教師每個月至少有2次“無邊界課程”教研活動,由不同學科的老師自行討論整合的可能性。她坦言,其實這種“頭腦風暴”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老師們需要先識別出各學科之間的整合點,然後了解每一門合作學科的基本背景、內容,最後設計富有趣味性和連貫性的教學流程,這是個很大的挑戰。但這樣一來,不同學科之間形成了積極的碰撞和觀照,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批判精神,還能夠讓“術業有專攻”的老師們發現跨學科交流的益處和樂趣。不少老師笑稱,用多種學科思維推敲問題已經成了他們教學和生活的常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