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姨”搶手 市場佔比穩定在2%左右

2017-03-13 09:17:3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阿姨”搶手,到底啥道理

【熱點】“上海阿姨”搶手 市場佔比穩定在2%左右

圖片説明:做“阿姨”不怕被人家看不起嗎?陳蔚卻滿不在乎,回答説:“這份工作也是憑自己的本事獲得報酬,幫人家把小孩帶好了,人家全家人都輕鬆,我就覺得非常自豪。”王清彬攝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日益提高,請“阿姨”到家裏照顧老人小孩、做家務已是很多市民的選擇。再加上都市生活節奏快、工作繁忙、二胎開放等因素,經驗豐富、會操持家務活的“阿姨”更是供不應求。其中,“上海阿姨”尤為搶手,是不少僱主心目中的首選。

  “上海阿姨”究竟好在哪?當前的家政市場上,“上海阿姨”是否特別難找?市場供求不平衡,源於怎樣的問題和誤解?

  有分寸,是“上海阿姨”的獨特魅力

  和很多上海僱主類似,她一開始找“上海阿姨”並不是因為存在什麼偏見,而是出於語言、飲食習慣和安全方面的考量

  在自家工作了10年的趙阿姨,因為要去郊區照顧年邁的父親,請辭了,袁婷(化名)很捨不得。她一面叮囑趙阿姨自己照顧好身體,一面煩惱了起來,下一個“阿姨”怎麼找?

  前些年,為了請到一個滿意的“阿姨”,袁婷沒少往家政公司跑。連著幾次都沒中意,好不容易談攏,一試用就失望的情況也不少。打電話問親戚朋友,大家手裏也沒有“資源”。

  “有的‘阿姨’燒一個菜要接五六個電話,有的‘阿姨’手指甲涂得花花綠綠就來給我們家淘米。”當時,到處找人帶孩子、做家務的袁婷又急又氣:找“阿姨”真難。

  好在,趙阿姨的出現讓袁婷一下子心定了下來。

  趙阿姨是浦東本地人,個子雖然不高,但看上去很精神,穿著一身素色的衣服,頭髮梳得整整齊齊,一開口便是本地人糯糯的腔調。試用的第一天,趙阿姨一進門先是套上了自己帶來的鞋套,問好衛生間在哪,馬上就進去用肥皂洗了手,然後幹起了活兒。袁婷在一旁看著,心中忍不住竊喜:自己什麼都還沒説,一切都“到位”了,這個“上海阿姨”就是她要找的人。

  之後的10年,袁婷一家和趙阿姨的相處一直很融洽。有什麼事,大家都有商有量,就連袁婷沒要求的份外事,趙阿姨也“一手一腳”麻利地做掉了。“講規矩、講衛生、情商高、做事情上手快……”講起家裏這位“上海阿姨”的優點,袁婷根本停不下來。

  趙阿姨這一走,意味著袁婷又要跑家政公司尋找新的“阿姨”。但這一次,她很明確,要找就找“上海阿姨”。如此鍾情于“上海阿姨”,究竟是為什麼?

  實際上,和很多上海僱主類似,袁婷一開始找“上海阿姨”並不是因為存在什麼偏見,而是出於語言、飲食習慣和安全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家裏老人年紀大,不太會説普通話,“阿姨”要能説上海話才能方便溝通;另一方面,上海人的口味比較相近,不太會出現燒菜太鹹或是太辣的情況。而且,家裏的鑰匙要交給“阿姨”保管,戶籍在上海讓大家比較放心,如果有問題,能馬上找得到人。

  但與趙阿姨相處的10年間,袁婷覺得,“上海阿姨”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比如有分寸。當年,趙阿姨從棉紡廠買斷了工齡,喪夫的她靠著出租家裏的房子和做鐘點工的收入,獨自一人供兒子讀大學。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趙阿姨身上沒有一點“小家子氣”,每次買菜,找零總是算得清清楚楚。最令袁婷難以忘懷的是,每年過年,趙阿姨都特意把上一年她湊整數多給的工錢一筆筆攢起來,包在紅包裏塞給女兒樂樂(化名)。

  “很多時候我們是無心的,但‘阿姨’一直很有心。”袁婷説。

  時間長了,還是落在一個“情”字上

  在“好阿姨難找”的呼聲中,在僱主、“阿姨”矛盾衝突時有發生的當下,人們可能忽視了這種溫情的存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一大批因為“4050工程”而進入家政行業的“上海阿姨”都因為各種原因淡出了。對趙阿姨來説,兒子早已大學畢業有了工作,她年過六旬也不再有什麼經濟壓力,大可休息不幹了。

  但之所以做了這麼久,趙阿姨坦白説,還是因為一個“情”字。

  在袁婷家10年,趙阿姨一路看著樂樂從蹦蹦跳跳的小學生長成如今即將參加高考的中學生。那麼多年來,樂樂總是“奶奶、奶奶”地喚她,而她心裏也早把樂樂當作自己的孫女來愛護。

  所以,對趙阿姨來説,照顧樂樂就不再僅限于職責,更是當作發自內心想要做好、做細的份內事。

  於是,一看到孩子學習壓力大發了痘痘,趙阿姨就會馬上調整菜譜,撤換掉重油、重口味的菜,讓全家人飲食清淡一些。偶爾一次接孩子放學摸到她的小手冰冰涼,趙阿姨回家就趕了兩天工,把自己織的一雙露指手套給樂樂戴上。

  同樣,趙阿姨要是有些小咳嗽或者不舒服,袁婷看到也會馬上叫她停下手頭的活兒,早點回去休息。稱謂上,袁婷不讓趙阿姨叫自己“袁小姐”,因為那樣顯得太生分,按照本地人的習慣,趙阿姨管袁婷叫“妹妹”。

  這樣的關切在很多人看來也許有些不可思議。的確,在“好阿姨難找”的呼聲中,在僱主、“阿姨”矛盾衝突時有發生的當下,人們可能忽視了這種溫情的存在,忘記了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信任、理解和包容能夠編織出人與人之間堅韌的紐帶。

  袁婷記得,小時候感覺人和人都是和和氣氣、彬彬有禮的,大家雖然物質條件都一般,但人總是清清爽爽、家裏也收拾得乾乾淨淨,為人處事都追求一個體面。但現在,社會上的戾氣多了些,有人一言不合就撕破臉,也有人事不關己就十分冷漠,著實讓人有些難過。

  因此,與趙阿姨之間這種“不是一家人又勝似一家人”的情誼讓袁婷覺得彌足珍貴,一想起來就特別暖心。而這也是她現在堅持要再找一個“上海阿姨”的原因:為了一份這樣的情誼。

  “二胎媽媽”施維(化名)也是這樣。施維説,不僅是在她家工作了11年的鄭阿姨和他們親如一家人,就連鄭阿姨的丈夫和遠在英國定居的女兒都和他們一家很熟絡。

  施維剛生下小兒子正在坐月子的時候,鄭阿姨恰好在英國照看孫子孫女,趕不回來照料。想來想去,鄭阿姨決定讓丈夫“跑腿”,煮點鯽魚湯給施維送過去。換作別家人,可能會嫌麻煩,但鄭阿姨的丈夫卻覺得代表一家人表表心意“很有必要”。鄭阿姨補充道,“我老公説了,在施維家幹活可以,到別家就不允許。”

  能留得住鄭阿姨,施維也覺得很“得意”。照理説,像鄭阿姨這樣退休了出來“解解悶”的“阿姨”很難在一家幹這麼久。但施維覺得原因很簡單:還是一個“情”字。

  從未淡出“江湖”,佔比穩定在2%左右

  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大批“上海阿姨”堅強地走出下崗待業的陰影

  “上海阿姨”有多搶手?

  這個問題陳蔚倒沒有專門了解過,只是在工作中,她時不時要被“挖墻腳”。

  專職做“育兒嫂”已經七八年的她,是巾幗家政的一名“上海阿姨”。有時候,僱主家裏來了客人,無意中觀摩了她帶孩子的手法後就趁僱主不注意,低聲問她:“陳阿姨,你要不要考慮這邊不做了,到我們家來?我們給你漲工資。”

  面對這樣的“邀約”,陳蔚有些哭笑不得,一邊拒絕一邊解釋,“正規的家政公司都有合同的,不能隨隨便便就跳槽,我們都要講信用的。”

  其實,朋友上門做客“挖墻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在市場上“上海阿姨”的稀缺。

  根據媒體不久前的報道,目前,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家政平臺實名認證的53萬名家政服務員中,本市戶籍的“上海阿姨”佔1.2萬名,比例在2.2%左右。記者隨意打開幾個網點展示“阿姨”資料的頁面,確實要翻好幾頁才能看到一位“上海阿姨”。

  上海市家庭服務業行業協會副會長周玨珉也證實了這一情況。她説,當前“上海阿姨”佔全市家政服務人員總數的5%,其中,原本戶籍就在上海的佔2%。

  這樣看來,“上海阿姨”的確不好找。但曾有一段時間,“上海阿姨”佔據了家政行業的“大半江山”。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産業結構調整,大批國有企業工人下崗待業。為了讓這批就業願望迫切但自身技能較為單一的勞動者早日再就業,上海市啟動了“4050工程”。其中的一項措施,就是針對40歲以上的女性免費開設家政服務的培訓,參與者在學習、考試合格之後便有機會上崗。

  周玨珉回憶,當時,巾幗家政70%左右都是“上海阿姨”,其他入行早的家政公司情況也都差不多。她説,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大批“上海阿姨”堅強地走出下崗待業的陰影,從事這個當時不大被世人認可、甚至缺乏一定保障的崗位,用她們的勤勞和熱忱打響了名氣和口碑,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是從那時起,“上海阿姨”的群體形象在市民心中生根發芽。

  此前,一篇關注“上海阿姨”報道引發了許多關注。報道稱,消失了近10年,“上海阿姨”重出“江湖”回歸家政市場。有人問,“上海阿姨”真的回來了嗎?

  對此,周玨珉解釋説,“上海阿姨”其實從未退出過“江湖”,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數量有所增減。

  從事家政業的“上海阿姨”總體少了,人們自然覺得難找。與此同時,不少“上海阿姨”不再只是出於經濟壓力,而是因為和僱主家的情分而繼續幹活,相對比較穩定,市場上流動的人數就更少了。再加上一些僱主“挖墻腳”而不得,尋找“上海阿姨”的心情比較急迫,就造成了當前“上海阿姨”頗為搶手的局面。

  不能一面“搶”人,一面又看不起人

  縱觀許多僱主和“阿姨”之間的矛盾,往往都是因為溝通不及時或者溝通存在誤會而導致。將心比心,大家都會舒心

  實際上,“阿姨”難找,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這份工作在有些人眼裏“社會地位不高”、“不大好意思講出去給別人知道”。家人的不理解,或是親戚朋友的指指點點,以及社會認同的缺乏,讓很多在職的“上海阿姨”也比較“低調”。

  陳蔚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從買斷工齡、讀育兒師培訓開始,丈夫和兒子就一直很體諒。他們知道陳蔚喜歡小孩子,也覺得這份工作相對於“坐辦公室”自由了不少,便支持她自己“出去闖”。做了一段時間覺得累了,兒子還會“慫恿”陳蔚請個假,由他全埋單,讓母親和父親一起出去玩。前不久,陳蔚剛去了大理,在朋友圈裏曬出了自己的“靚照”,還把微信頭像換成了自己拍的風景照。

  過去,陳蔚的大嫂也曾為她擔心,做“阿姨”不怕被人家看不起嗎?

  對此,陳蔚卻滿不在乎,回答説:“這份工作也是憑自己的本事獲得報酬,幫人家把小孩帶好了,全家人都輕鬆,我就覺得非常自豪。”後來,看到陳蔚做得風生水起,大嫂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開始主動向她請教育兒小竅門,還推廣給周圍的朋友。

  周玨珉希望,更多的“上海阿姨”能像陳蔚這樣自信、樂觀,因為她們憑著自己的付出而收穫回報,在哪都可以挺直腰桿。

  從僱主角度看,“上海阿姨”難找,急煞人也。可從“阿姨”自身的角度出發,也會發現,一個稱心的僱主也不那麼容易尋。

  那麼,在“上海阿姨”心中,找僱主又有怎樣的標準呢?

  鄭阿姨説:“關鍵是要講道理,別的其實沒什麼。”她表示,出來做“阿姨”就是因為退休在家“閒得慌”,自己本身喜歡和人打交道,所以僱主一家凡事講道理、有想法就攤開來説很重要。

  比如,吃飯的口味。一般來講,鄭阿姨燒菜都是按照上海人家普遍的習慣,做些本幫菜。但施維一家口味比較“西化”,喜歡時不時吃點牛排、意面之類的西餐。在這個小“問題”面前,施維沒憋著,直截了當跟鄭阿姨提出來,並且主動教她一些西餐的烹飪方法。

  鄭阿姨説,這樣講出來多好,不然吃得不滿意,憋在心裏大家都不開心。現在,鄭阿姨自己也“迷”上了做西餐,有時還會創新,在意面里加點新的香料,和施維相互“切磋”。

  縱觀許多僱主和“阿姨”之間的矛盾,往往都是因為溝通不及時或者溝通存在誤會而導致。

  燒菜喜歡油少一點,夾菜要用公筷;哪些東西需要打掃,哪些地方不要碰;今天因為事情耽擱超時了,明天就補償回來……其實,雙方要是能平心靜氣對這些要求明確達成一致,矛盾就可以減少很多。

  此外,“阿姨”們覺得,對自己和自己勞動成果的尊重也很重要。也就是説,僱主家庭要是時時刻刻盯著“阿姨”打掃,或是遇事就擺出一副“我付錢所以我説了算”的態度來,“阿姨”難免會覺得很委屈,也就喪失了在這家長久幹下去的心情。

  巾幗家政天平路店長趙翠珍對此很是認同。她認為,家政服務都是雙向選擇,家政公司在給“阿姨”們派活兒的時候也要對“阿姨”負責。所以,對於那些前來諮詢的僱主,她總是一開始就要巧妙地對僱主傳達,哪些想法和做法是請不到理想的“阿姨”的。

  “將心比心,大家都會舒心。”趙翠珍説。

  地域差異在淡化,行業標準待樹立

  家政行業目前亟待制定一個全市統一的行業標準。關鍵是讓機構平臺的培訓和“阿姨”的服務標準化,方便僱主找到稱心、放心的“阿姨”

  曾有媒體報道稱,有精通上海話的“外地阿姨”為每小時多賺5到10元,在僱主面前假扮“上海阿姨”。

  在趙翠珍看來,這種行為有些誇張了。“上海阿姨”價格更高是因為人數少、市場自然調節的結果,過分抬高“上海阿姨”是不合理的。況且,從業十多年以來,趙翠珍發現,前來找“阿姨”的家庭對戶籍的要求越來越淡化。尤其是年輕家庭,自身就很多元,只要雙方能相處融洽,根本無所謂“阿姨”來自哪。

  周玨珉則認為,家政行業目前亟待制定一個全市統一的行業標準。關鍵是讓機構平臺的培訓和“阿姨”的服務標準化,方便僱主找到稱心、放心的“阿姨”,而不是只把視線落在“阿姨”的戶籍之上。

  同時,也應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讓那些打“價格戰”進行惡意競爭、擾亂市場秩序的不良仲介有所忌憚,違規一個,懲處一個。

  此外,還要考慮到行業的特殊性,統籌商業保險,對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人身、財産傷害問題予以僱主、“阿姨”、機構三方保障。

  家政服務業事關百姓的日常生活,理應受到重視。一個行業標準的制定和維護,離不開有關部門的有效監管。

  當下,家政行業因涉及諸多領域,既歸這頭管,又要向那頭報告,“九龍治水”的局面讓數以萬計的從業者處於一個頗為尷尬的處境。一定程度上,這也為促進行業規範和提升行業的社會認同設置了障礙。

  未來,城市對於家政服務業的需求還將繼續增長。有些“二胎媽媽”已經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後期學習,搖身一變成了專職育兒師。她們的加入,反映了人們對於這個行業更高的期待。

  周玨珉認為,家政行業從業者年輕化是將來的趨勢,也是整個行業應該共同努力的目標。

  到那一天,有更多人搶著加入“上海阿姨”的隊伍;到那一天,“上海阿姨”會成為一張更加靚麗的“城市名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