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理財消費五大“坑”

2017-03-15 08:53:20|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信用卡盜刷靠“自救”  

  信用卡用戶意識到遭遇了信用卡海外盜刷時,致電銀行要求取消支付,銀行卻表示沒有權利單方面取消。持卡人只能通過凍結卡片、取現等辦法“自救”。  

  應對:通過向銀行申請關閉海外無卡支付、購買“盜刷險”等方式提前預防風險。  

  存款一不留神變理財  

  去存款卻被拉著購買理財産品,儲蓄存單不經意間就買成了保險産品、銀行理財、信託計劃等等。部分銷售人員大談收益避談風險,甚至出現強制性交易等行為。  

  應對:投資者需保持警惕,遇到所謂的高收益産品時切忌盲目跟風。  

  自動續保強行“被保險”  

  原本只買了一年的短期醫療險或意外險,合同到期後,依舊被自動劃走保費,再度“被保險”一年。  

  應對:消費者一定要看清條款,如果用戶不想續保,一定要向保險公司提出申請,並且專門辦理一張交保費的銀行卡,避免卡內餘額被自動劃轉。  

  現貨交易“忽悠”多  

  近年,民間現貨交易平臺的電話推銷日益氾濫,從黃金白銀到原油外匯,再到如今的票據、比特幣、郵幣等不一而足。所謂“低門檻、高收益”的創新投資,實則是虛擬交易軟體炮製出的投資品走勢行情,完全不與真實的國際市場行情接軌,通過讓投資者大規模虧損來達到騙錢的目的。  

  應對:相關監管部門展開了新一輪的交易場所清理整頓,重拳指向此類違法違規騙局。  

  P2P網貸高息為圈錢  

  上海市民小艾之前在一家網絡理財平臺上陸續投入了百萬元,後來想提現卻被告知餘額被自動滾入下一期産品,要提現本金將只剩下30萬元。  

  應對:隨著大量不合格P2P平臺的退出,網絡借貸也將回歸小額分散投資的本位。  

  (記者王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