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導演顏雷獨家專訪

2017-03-16 15:16:3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20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上海導演顏雷 網絡圖

  20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上海人,其實是很尷尬的一代。既不如70後抓住了吐舊的尾巴承上啟下,也不如80後踩著開放的節奏革新得如此徹底。導演顏雷就是這樣的一位年輕人。

  15年前還在上海大學宿舍苦啃物理書本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2017年的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獎中,由他導演、編劇、製片的作品《歸去》獨拿六項大獎,震驚全場。在接受新民晚報記者獨家採訪時,《歸去》剛剛又拿到洛杉磯獨立電影節的入圍邀請。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可以有幸一直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兒。”幸運的顏雷能有今天,是偶然,也是必然。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顏雷在片場工作 網絡圖

  愛文藝的理科生

  高知家庭的孩子,總承受著比同齡孩子更大的學習壓力。當年考進上海大學微電子專業的時候,顏雷的數學和物理都是滿分。看多了量子力學、線性代數,他身體裏的文藝細胞開始蠢蠢欲動。“其實我當初想考北電來著,爸媽沒讓。”他説,“所以我用業餘時間泡圖書館,看了很多有關哲學和電影文學的書。”

  2005年,與張藝謀合作過《千里走單騎》的好萊塢劇組,要來上海拍攝一部愛情喜劇《上海之吻》。於是,會英語、懂表演,能講普通話和滬語的顏雷,在經過層層篩選之後入圍。他在片中扮演男主角的表弟,和如今好萊塢當紅的肯·梁(《夜班醫生》《星球大戰7》)搭戲。片子裏居然還有《英雄》裏的小美女海頓·潘妮蒂爾,和上海海派清口中的“鏗鏘玫瑰”顧竹君。

  候場的間隙,學習理科的顏雷對現場調度、布光、設定鏡頭,甚至管理劇組和演員培訓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長時間的邏輯積累和文學浸淫,讓他很快融入了電影拍攝的緊張氛圍。可以説,《上海之吻》是他踏入電影界的第一層階梯,也讓他第一次産生了做導演的念頭。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顏雷在片場工作 網絡圖

  很平淡的新青年

  斯皮爾伯格説過,電影導演是一個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職業,而做導演的第一步,就是要拍一部自己的作品。

  一切從零開始的顏雷,在上海戲劇學院進修了一年。他自己上網尋找好萊塢原版講義,憑藉超強的毅力,啃下了數百小時的英文課程。然後,他借來了發小結婚用的2.5萬美元,自編自導自演了第一部短片《R》。這部沒有對白的7分鍾愛情小品,入圍了當年法國戛納電影節的短片角逐展映單元。

  然後,便一發不可收,《Flipping(糟糕的)》《相助》……這個沒有任何國際背景和宣發團隊的上海小夥子,帶領自己幾個至十幾個人不等的電影團隊,橫掃了美國、西班牙、德國、英國各種電影節大大小小的20多個獎項。

  和許多浸淫業界的同齡人的區別在於,顏雷並沒有把電影拍攝當成賺錢的捷徑,他甚至拒絕在自己的片中植入廣告。沒有拍攝計劃的時候,他就看書,間或旅行。時至今天,38歲的顏雷還用著大學時候的諾基亞手機——內心富於激情,生活甘於平淡——這或許不是一個好導演的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顏雷在片場工作 網絡圖

  講生活的造夢機

  2015年,顏雷自己編劇、講述上海故事的《歸去》入圍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電影項目創投”,並成為創投項目中第一個落地開機的作品。

  在這部作品裏,顏雷把自己童年時對上海的印象悉數融入,以上海本土元素為背景,以現實生活作主線,追尋電影本體,力求達到一種精神上的共鳴。片子的攝影師是林良忠,也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御用”攝影。連貫而意味深遠的長鏡頭裏,上海的吃食、老弄堂、梅雨季節裏的濕潤空氣,與生活的瑣碎交織成詩,賦予上海一種獨特鮮明的魅力。

  “童年對我來説意義重大,我生命中的很多東西,都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結。”對於顏雷來説,上海這座城市,是一個信號、一種傳承,所以他用鏡頭紮實地把上海的原貌拍攝出來。“電影是造夢機,自然需要創造性的努力,但歸根結底,我想説一個來自生活的故事。”(新民晚報記者 張藝)

【文化旅遊滾圖】《歸去》導演顏雷獨家專訪

圖説:電影《歸去》獲紐約國際獨立電影節6項大獎 網絡圖

  在剛剛結束的紐約國際獨立電影節上,由上海青年導演顏雷執導、編劇、製片的作品《歸去》,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演、最佳攝影指導、最佳剪輯在內的6項大獎。

  電影《歸去》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觀照生活的電影,以上海本土元素為背景,描述普通上海人在現代生活中的矛盾與變故。影片的取景、拍攝均在上海,簡單連貫而意味深遠的長鏡頭,在講述“拆遷、養老、進城務工”等矛盾尖銳的社會熱點話題同時,呈現出溫潤而柔美的上海城市內在性格。新現實主義電影手法以及大量寫實畫面的運用,讓人在看到最本真的上海的同時,形成獨立而獨特的電影美學效果,塑造出新的海派風格。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歸去》的拍攝期是上海的梅雨季節 網絡圖

  顏雷告訴記者,《歸去》的拍攝期是上海的梅雨季節,這為影片憑添一筆天然的濾鏡,呈現出上海這座城市摩登時尚以外的性格和個性。片中沒有大都市的高樓偉築和濃墨重彩的聲光電效,鏡頭有意去捕捉上海老弄堂裏獨有的濕潤空氣、日常吃食,讓連綿梅雨季的雨水滴落在傘上的聲音,與生活裏的平凡瑣事交織在一起,在電影商業化的大市場中如一泓清泉。

  從小弄堂到佈滿梧桐樹的街道、到鄰家百姓的日常生活,導演從一個上海人的視角向觀眾展現著這座魅力之都。同時,時代賦予每一個角色都有很強的目的性。這些于己於人的目的,正是生活裏各種矛盾衝突存在的原因。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電影《歸去》劇照 網絡圖

  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新寫實主義電影《歸去》除紐約獨立電影獎外,已在亞、歐、美各大電影節入圍或提名。其中包括,入圍2017意大利亞洲電影節、2017紐約國際電影節;提名2017法國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最佳導演;參與2017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此外,《歸去》還將會選送更多國際電影節,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台灣金馬獎以及西班牙馬德里國際電影節等。(新民晚報記者 張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