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公佈320處區級文物保護點

2017-03-20 11:11:37|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文化小文字】浦東公佈320處區級文物保護點

圖片説明:新場鎮“張沛君宅”為傳統院落式民宅,馬頭墻、觀音兜呈現錯落有致的美感。左為張宅內部,右為張宅外觀。

【文化小文字】浦東公佈320處區級文物保護點

圖片均資料照片

  或許你身邊有這樣一棟老建築,每天與之擦肩而過的時候,總忍不住想像裏面曾發生過一段情節曲折的故事,而它説不定正是富含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寶藏。近日,浦東新區首次公佈320處文物保護點,共有五處為2011年後新發現的文物點。

  這些受過風雨洗禮的老建築,既有上海典型的“絞圈房子”——周浦鎮旗桿村張家宅等“小隱于野”的鄉村居所,也有一些“大隱于市”的民間屋宅。位於新場大街中心地段的“張沛君宅”就是其中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前門臨街,後門臨河,歷經百年滄桑,木窗、白墻、黛瓦透著江南的古典韻味,馬頭墻與觀音兜的水乳交融呈現出錯落有致的美感。

  當馬頭墻遇上觀音兜

  因鹽而成、因鹽而興的浦東新區新場鎮,至今仍保留著比較完整的江南水鄉古鎮格局。老街和後市河一帶,是典型又獨特的老上海民居原生態建築佈局:後市河老街兩旁開滿店舖,店舖後面住家,即所謂“前店後宅”。

  古鎮的名片——具有400多年曆史的明代“三世二品坊”高聳于牌樓東街與新場大街交叉口。從此處往南走,一路上見到的民宅大多為清朝及民國年間所建,這些宅邸或有門樓,飾以磚石雕刻,或朱梁畫棟,保存較好。“張沛君宅”位於新場大街303號,建於民國初期,建築面積774平方米,坐西朝東,磚木結構,為傳統院落式。原本為四進,日寇侵佔期間燒掉了門面房,現存二、三、四進,分別是前廳、後樓和附房。

  走進去一看,前廳是一間抬梁式構架的廳堂,四架雕花大梁,上有山霧雲、抱梁雲等裝飾,雕刻精美。後樓為兩層,原為一正兩廂格局,二層北面室內用木板做了曲線吊頂,非常獨特。

  整棟宅子的一大看點莫過於前廳馬頭形山墻與後樓觀音兜山墻交會的畫面。所謂“觀音兜”是在墻頭上蓋瓦做背平面的形式,類似于漁民捕魚的網兜,在民間有祈福保祐風調雨順的寓意。“馬頭墻”因形狀酷似馬頭得名,從外形看頗具風格,曾有“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説,用以描述明清江南傳統民居建築。

  高低起伏的馬頭墻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而黑白輝映的觀音兜則讓呆板的墻體透露出一種優雅的味道。兩種山墻的設計交匯在一起,更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張宅的門窗均為傳統的隔扇門窗鑲透明玻璃,後廳位於樓梯間的長窗下做了長條矮桌,可以坐在上面欣賞窗外景色。內院階沿採用金山石砌築,院內鋪地以小青磚側鋪為主。

  住過“貓王”的張宅

  走在新場大街,如果想讓周邊老百姓指路去“張沛君宅”,十有八九得不到確切答案。可要是問起“貓王宅”,不少人都能講出大致方位。

  原來,“張沛君宅”幾年前有一位叫徐凱的愛貓老人住過,收養了數百隻流浪貓引來不少媒體的關注,電視節目以“貓王”稱之。現老人已過世,貓亦遷出。

  畢竟歷經了近百年的風雨,這座民宅的損毀一度比較嚴重:街面房、後廳南廂房、中門墻和儀門被拆毀,前廳南側開間被拆,此處的梁柱和檁條均暴露在外……目前,一輪保護修復工作已經完成,除了根除結構隱患,解決滲漏等構造問題,同時能滿足今後的使用功能要求,讓建築延續並融入未來的生活。

  經過修繕後,“張沛君宅”沿街房屋的北梢間已單獨辟成大門,採用將軍門樣式,豐富了古鎮的沿街立面風格。修復團隊還作了一次創新的嘗試——設置戲臺及園林景觀。戲臺參考新場鎮當地保留的半個戲臺的樣式,從功能上講,可以欣賞新場當地傳統的戲曲、説書等,也可以作為書畫、茶藝等表演的舞臺。

  戲臺臨水而設,水面不大,但留有水口、水尾,按照蘇州宅園的方式,沿水疊砌湖石,岸上採用花磚鋪地,種植花草樹木點綴其間。在水景的北側還設置了觀戲的看臺,採用開敞的長廊式佈局,沿亭廊設置美人靠。

  當代文化與歷史碰撞

  “保留住百年時光在建築物上留下的歲月痕跡,修繕而不破壞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如今的“張沛君宅”正在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成為一個展示新舊文化交融、展示古鎮文化想像力的地方,把當代文化和藝術融入古鎮。

  就在一年多前,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覽——“更·新場”在新場古鎮展出。國內外知名設計師、年輕藝術家,挖掘新場的自然文化資源,設計展示帶有新場“基因”的産品。自此之後,在策展人和藝術家們的努力下,刻著新場歷史發展印記的“張沛君宅”成了文化展覽的匯集地。

  來到新場古鎮,可以靜靜欣賞這座歷史建築,聆聽一磚一瓦訴説的歲月變遷,如果碰巧遇上個文化展覽,還能近距離感受一番當代文化與歷史的碰撞,給這段旅程再添幾分趣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