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特等獎席位首現“雙黃蛋”

2017-03-22 08:43:29|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做出一塊國際上公認難度最高的光玻璃,為中國打通邁向世界鐳射科技前沿之路;編制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核心演算法並開發特色應用,帶動整個北斗導航産業的發展。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特等獎席位首次誕生“雙黃蛋”———1項技術發明特等獎和1項科技進步特等獎。

  自上海2012年度恢復設立特等獎的4年間,特等獎席位時有空缺。此次,在同一年度首次評出兩個特等獎,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上海在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進程中,不斷歷練著創新的高度和視野: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超越自我,持續開拓創新,“胸懷天下,力破堅冰”。

  聚焦國家戰略,歷練定力和眼光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於今天舉行的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上,一批重量級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市科技獎勵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劉海峰告訴記者,特等獎項目評選,上海一直堅持寧缺勿濫,而這幾年的特等獎,幾乎都是高票通過的。

  從2012年度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到2014年度的白血病治療“上海方案”……

  細數近年來的特等獎項目,或守著一個領域“寂寞長跑”,直至做到全球極致;或跳開前人思路,在一個全新方向上“獨闢蹊徑”———無一不是為中國科研在世界上衝開了一片嶄新天地。

  據統計,本年度上海科技獎獲獎項目累計獲得授權國內發明專利1772項,比去年提高了25.6%,獲得授權國際專利數也較去年增長19.2%。而在不久前評出的“2016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有6個出自上海,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上海科學家關注重大科學問題、聚焦國家戰略的眼光和定力。

  值得期待的是,伴隨科研原創力的增強,上海科學家在一些前沿領域正成為“領跑者”。比如,獲得本年度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復旦大學周磊團隊,開創了超材料研究中“超表面”這一全新領域;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黃富強團隊運用創新思想,發展出新技術,可使薄膜太陽電池的製造成本降低50%。

  優化科研生態,培育重大創新土壤

  很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都體味過“十年磨一劍”的艱辛。經費左支右絀、項目乏人理解,曾是不少項目在一鳴驚人之後講述的辛酸故事。然而,這樣的故事在近年的得獎項目中,卻在逐漸減少。

  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及上海市經信委等相關部委的經費支持下,釹玻璃項目幾乎沒有遇到經費困難。項目負責人、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胡麗麗説,從2002年起,整個團隊一心專注于技術攻關,“儘管辛苦,卻也是一種幸福”。

  “沒有金剛鑽,怎攬瓷器活”。為引導上海科學家更好承接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上海市科委堅持多年實施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有意識地將産學研相關團隊組織在一起,先期培育科研攻關能力。

  “安心做科研”“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昌勝看來,只要科研環境不斷優化,特等獎從“時有空缺”到“雙喜臨門”,甚至出現“大滿貫”,終將水到渠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