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 上海科技交出亮眼答卷

2017-03-24 08:19:12|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十三五”開局之年,上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答卷。在昨天揭曉的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獎榜單上,涌現出了不少打破國外禁運封鎖,或從全部依賴進口轉為我國能自己生産的技術項目,其背後凝聚著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心血和夢想。

  同一年度首次評選出兩項特等獎,近60%項目由多個單位合作完成,70%以上獲獎項目得到政府科技計劃資助,高等級獎項中20%的項目惠及民生……這些具有説服力的數字,讓這份榜單“成色”十足。

  對標全球科創中心,想國家所想

  上海要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高地作用,勇於承擔國家戰略任務,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

  在航天器研製過程中,熱環境模擬試驗是預先暴露和排除故障的必備技術手段。科技進步一等獎團隊、上海交大吳靜怡項目組歷經近20年,攻克了高低溫交變、高變溫速率、大溫差和大佔位空間等技術難題,為國家多個重大工程航天器的順利發射升空和平穩在軌運行提供了保障。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是比強度和防彈性能最高的纖維,是重要的戰略物資,西方對我國實行嚴密的技術封鎖和高端産品禁售。上海化工研究院王新威團隊經産學研聯合攻關,實現了高端纖維上下游産品及關鍵技術的全面國産化,摘得技術發明一等獎。

  科研團隊“十年一劍”挑戰難關的韌勁與勇氣,離不開政府選題立項的魄力和眼光。此次獲獎的七成項目獲得過政府科技計劃資助。其中,技術發明特等獎項目先後獲得7項國家863項目的資助。

  透過榜單不難發現,上海作為區域創新高地的創新輻射作用凸顯。昨天揭曉的253個獲獎項目中,共有647家參與單位,平均每個項目有2.56家參與單位。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我國重要寄生蟲蟲種資源庫的構建與應用”共有10家單位投身其中,是本年度所有獲獎項目中參與單位數量最多的項目。

  在如今這個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大科學時代,能否順應潮流,開放式創新,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氣度與胸懷。此次“摘金奪銀”的重量級成果中,57.7%的項目由多個單位合作完成,近三成項目有外地單位參與,産學研合作、協同創新漸成趨勢。

  瞄準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挑大梁

  今年的獲獎項目,按照所屬技術領域統計,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有50項,佔比19.8%;信息技術、能源與環境領域均為39項,佔比同為15.4%;新材料領域有24項,佔比9.5%。上海市科技獎勵辦公室副主任劉海峰説:“這四個技術領域完全契合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規劃佈局,在所有獲獎項目中的佔比之和,也連續多年超過60%。”

  主動脈疾病嚴重威脅生命健康,夾層破裂後致死率高達90%。覆膜支架微創介入治療手術成功率可達95%。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常兆華團隊成功開發出國際上第一個術中支架、國內第一個胸主動脈支架和腹主動脈支架,摘得科技進步一等獎,使我國大血管治療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主動創新,才能從激烈的市場拼殺中突圍。此次列入獲獎名冊的參與單位中,企業佔據了近六成席位;第一完成單位中,企業佔比41.5%,其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分別為65、30和10家,國企成為創新領頭羊。

  無人駕駛系統作為軌道交通的發展趨勢,具有提高安全可靠性、增大線路通過能力等優勢。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顧偉華團隊,自主創新無人駕駛核心關鍵技術,在國內首次實現無人駕駛高等級GoA4級的所有功能,並成功應用於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

  老中青三代接力創新,年輕人冒尖

  通常,30-50歲是科研人員迸發創新活力的黃金期。近年來,上海在培育創新人才體系中,大手筆向青年傾斜,著力構建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

  本年度上海市科技獎所有獲獎人的平均年齡為41歲,團隊平均年齡50歲以下的項目組,佔到所有獲獎項目組總數的94.9%。253名第一完成人中,年齡在50歲以下的中青年科學家有141人,佔比55.7%;而在獲獎項目的所有完成人中,這一比例高達81%。

  身為此次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上海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新威年僅38歲,是高等級獎項第一完成人中年齡最小的。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芳香化合物立體及對映選擇性直接轉化新策略”項目組的平均年齡為35歲,是高等級獎項中團隊平均年齡最小的。

  事實上,每個獲獎項目的背後,都有一個老中青三代接力創新的感人故事。作為榜單中年齡最長的第一完成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教授陳以平已是79歲高齡,而整個項目成員的平均年齡不過43.5歲。圍繞慢性腎病的中醫治療,自上世紀80年代起,陳以平就帶領團隊開展臨床規範和作用機理研究,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在老專家的經驗指導和精神感召下不斷成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