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金山區石化街道海棠居民區內,一座兩層小樓的“變臉”成了居民們茶余飯後議論的話題:原先底樓的雜貨舖,變成了公益晚托班、社區衛生服務站;2樓舊倉庫,變成了舞蹈房、活動室……“公共空間拓展了,我們平時活動有了新去處,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不只是海棠居民區,近期石化街道將陸續從租戶手中收回63處這樣的集體産權房,根據居民需求佈局各類公共服務點。
“作為上海西南最邊遠的城市化社區,石化街道的社區治理一直都面臨新挑戰、新問題。”石化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泱泱告訴記者,這兩年,街道探索居委會“8+3”工作制,即採用錯時工作法,每天8小時外再延長3小時工作時間。在此基礎上,街道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填補時間“空白”,擠出空間“黑洞”,打造議題解決的“閉環”,一步步完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在百姓中贏得較好反響。
“增值”服務激活在職黨員
富小青,是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一名在職黨員。但傍晚下班回到石化十三村,他的身份就變成了小區居民的家電義務修理工。他説,自己前兩年認領了這個社區服務項目後,感覺業餘時間“增值”不少,通過幫居民修理舊家電,自己在小區裏的朋友一下子多了起來。
而金山石油化工建築有限公司的在職黨員範本石,晚飯後常會喊上妻子到居委會,與居委幹部、志願者一起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電瓶車充電位置問題,活動場所鑰匙問題,並參與安全巡查……“以前,我對居委會工作沒什麼感覺,現在自己參與進來,就特別能理解百姓需求和社區工作的重要性了。”
如今,每天晚上,在石化街道範圍內,至少有26名像範本石這樣的在職黨員參與到居委會的工作中來,和居委幹部一起為居民“亮燈到晚上8時”,用實際行動發揮新時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在黨員的引領下,石化街道把26個居民區原先配置的活動室、閱覽室、健身房、乒乓房等空間全部打開,讓受益的居民自我管理,還開設了點心烘焙、毛線編織、親子課堂等一系列活動,很多活動在小區微信群中一經推出就被“秒殺”,不少居委會的場所甚至出現了“居民進出絡繹不絕”的場面。
“本來,我很少參與社區活動,現在居委會晚上亮燈了,服務和活動內容多了,我就樂於參與了。”山鑫陽光城的居民毛俊説,居委會工作延伸的3個小時,讓他從一個“無關者”變成“受益者”,又從“受益者”成為了“志願者”,最終又成為了參與社區治理的“帶動者”。
空間“黑洞”變公共服務點
最近,在石化街道,東泉標準化衛生服務站的建成,讓70歲的沈靈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沈靈英家住東泉一村,患有高血壓,以往每次出門配藥都要花費大半天時間。“現在,走過來只要10幾分鐘,看病、配藥也不用排那麼長時間的隊了。”
而在石化三村,40多平方米的民生服務點智慧小屋內,居民王明正在繳納電費。“有事兒就奔這兒來,出門5分鐘就到,繳納水電氣費、買菜、取快遞,甚至還可以預約掛號和代購網絡物品。”
每天中午11時,黃老伯都會在石化街道十一村的助餐點吃上熱騰騰的午飯。“子女在市區,平時就我一個人在家,自己做飯不利索了”。不一會兒,十幾位老人陸續來到這裡,邊聊天,邊吃飯。而之前,這裡還是一家理髮店。由於小區老人普遍反映“吃飯難”,石化街道便果斷將這家出租房收回,並出資3萬餘元將其整飾一新,徹底解決了老人們的吃飯難題。
與海棠居民區的兩層小樓“變臉”一樣,上述這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智慧小屋、為老助餐點的設立,正是得益於石化街道不斷擠出的空間“黑洞”。
近年來,石化街道通過回收一批出租房、騰出一批閒置房,累計回收用於出租的集體房産63處。雖然每年減少經營性收入40余萬元,但轄區內的廣大居民卻得到了滿滿的“獲得感”。
協商民主讓基層“動起來”
在延伸服務時間、打開公共空間的基礎上,石化街道還逐漸形成了自下而上提出社區治理議題、自下而上提出議題解決方案、自下而上開展解決效果評估的民生議題解決“閉環”。
議題形成後,解決議題也要讓基層“動起來”。金山區石化街道居委會實行“8+3”錯時工作法,每天8小時外再延長3小時工作時間,除了“錯時”的工作人員,還讓區域單位在職黨員和居民志願者輪流“值班”,參與社區議題解決。“我們將自下而上的議題形成機制和評價監督機制引入社區,拓寬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參與監督評議的途徑,增強了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李泱泱表示。
幾天前,在石化街道舉辦的一場社區治理論壇上,市委黨校教授陳保中表示,在傾聽民意、匯聚民智和政府決策之間,既不能由政府“閉門造車”,也不能放任居民“開無軌電車”,需要求得兩者之間的平衡,那就是“協商民主”。而石化街道基於居民需求的協商坊活動,産生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