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3月29日電(記者楊金志、吳振東、仇逸)近年來,上海在諸多民生熱點領域推出改革創新舉措,“民生改革”與“民生改善”呈現正向關聯,民生新事正在呼應民聲。
養老院離家太遠、床位太緊張,住在家裏又沒人照料,不少老人會遭遇這樣的尷尬。於是,“長者照護之家”應時而生。“長者照護之家”通過改造利用社區現有公共設施或閒置物業資源,為有需求的老人就近提供養老服務。
記者在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長者綜合照護家園看到,這裡窗明几淨,溫馨整潔。67歲的鄭志梅老人骨折手術後,來此康復居住一段時間。“我愛人走了好幾年,手術出院後,女兒要上班,把我一個人放在家裏不放心,就參加了1個月的短托項目。”她説,這裡有康復師進行指導,還有很多同齡人一起娛樂,讓人心情很放鬆。
據統計,上海的戶籍老齡人口已經超過三成,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而在中心城區大規模建設專門養老院並不現實。“長者照護之家”這種社區養老模式,在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目前,上海已建成“長者照護之家”73個,今年年底前還將實現中心城區和郊區城市化地區街鎮全覆蓋。
“家庭醫生”曾經讓許多人覺得可望而不可及。而如今,上海已經有超過155萬居民簽約了“家庭醫生2.0版”。
患有糖尿病的沈德斌今年77歲,2016年從市中心搬到郊區嘉定區馬陸鎮時,跑一次市區三甲醫院要坐兩次地鐵再轉乘公交車。“耗費一天,看病才幾分鐘。”簽約家庭醫生後,到社區衛生中心不用跑路,不用排長隊,家庭醫生還經常打電話關心他的身體指標。如今,他遇到朋友就推薦家庭醫生。“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能隨時諮詢的醫生朋友。”
從2011年起,上海在全國率先推行家庭醫生制度。目前,上海正在力推“家庭醫生2.0版”:居民除了和家庭醫生簽約,還可以再選一家區級醫院和一家市級醫院簽約,人們把這種模式叫做“1+1+1”。遇到家庭醫生無法確診的病例,簽約居民可優先預約大醫院的專家就診。
2016年,上海簽約居民門診就診接近80%發生在“1+1+1”組合內,超過70%發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們看病更加省錢、省時、省心、省事,良好的就醫行為習慣也正在形成。
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老人,也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孩子。教育,同樣是眾人矚目的民生熱點。
2014年,上海成為國家高考綜合改革首批試點省市之一,三年過去了,第一批在改革後就讀高中的學子即將參加高考。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長正在切實感受到“高考改革”帶來的變化。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三學生陳志翀是考生之一。在學校方面,他心儀上海交大,而專業方面,他喜歡經濟學。“選學校”還是“選專業”這在以前是個矛盾,如今卻有望兼顧。3月份公佈的《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志願填報與投檔錄取實施辦法》,明確本科志願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設置,學生最多可填報24個不同高校的專業組,每個專業組可填報4個專業。
“我們以往有一些考生選擇了心儀學校,但選錯了專業,或者被調劑進了不喜歡的專業,大學四年學得很痛苦。改革就是要儘量避免這種情況。”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教授吳遵民説,改革方案讓學生對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有所認知,就自身情況與院校和專業做匹配。
民生是篇大文章,民生裏有大學問。記者了解到,在醫療、養老、教育、就業等諸多領域,上海將繼續出實招、出新招,通過深入實際、科學施策和精準發力,讓民生新舉措進一步呼應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