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建全國文明城區

2017-03-31 08:31:19|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新華社上海3月29日電(記者李榮)上海的嘉定、金山等區,都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記者近期實地走訪了基層的幹部和居民,問他們,文明是什麼?他們的回答總括起來,就是在日常、在餐桌、在人際交往中,一些陳規陋習要“移風易俗”,傳統的好東西要“留風守俗”,已經淡忘的、卻對現在有益的,要“尋風覓俗”。

  説起移風易俗,嘉定區南翔鎮紅翔村67歲老阿姨高定娟説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不少陳規陋習,其實追溯到其源頭,也有“人之常情”的合理因素,但是後來“做過頭”了,過分了,就需要改變。

  她回憶説,過去在農村,有人結婚、小孩滿月、老人亡故等,都是大事。喜事大家熱鬧一下,喪事大家表達一下哀思,都是“人之常情”。但有一段時期,大家卻“攀比”起來,哪家人結婚,鄰居關心的就是“喜酒擺幾桌、婚車是什麼牌子的、誰送的禮金多”之類,如果周圍有人家此前擺酒超過20桌,自己擺18桌就覺得“坍臺”(滬語“丟人”之意)。如今,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吃個飯、坐個車都是平常事,這就給移風易俗創造了條件。村裏多年之前就建起了公共會所,場地很大,從村裏燒菜手藝高的人中選出10多位,經過廚藝培訓組成村裏的廚藝“大師團”。現在,村裏人家辦紅白喜事,基本都是在會所,多種“菜單”組合自己選,既方便又實惠,在村裏大家也有照應,“回歸了事情的本來”,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傳統風俗裏的“佳風美俗”多得很,應該留下來、傳下去。在採訪中,不少老人都説到了過去“家長對小孩做的規矩”。72歲的劉須高老人説,“做規矩”的背後,其實是人的感情和人的誠意。他的話馬上讓65歲的李彩英有了同感,他們都説起了家裏餐桌上的一條“傳統規矩”:讓家裏的長輩先動筷。“這就是禮貌和分寸,也是人情上的體貼和溫暖”。

  嘉定在創建文明城區的過程中,還特地編寫了一本《家庭禮儀通俗讀本》,其中就包括“有吃相”等一系列餐桌禮儀。嘉定區文明辦的人士説,餐桌上有禮貌、有分寸的人,他的餐盤“肯定也是有禮貌的”,不會胡吃海喝,也不會浪費。

  還有一些好風俗,在都市生活的“變奏”中,有點遠了、淡了,需要“尋風覓俗”把它們找回來。上海金山區也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這裡就在倡導“把好習慣找回來”。

  廊下中華村77歲的李菊觀老人,燒得一手好菜飯。她笑著説,菜飯姓“菜”,一斤米、一斤菜,配上個一兩肉丁就可以了。如今的人們崇尚“大魚大肉”,總認為肉多放點是好的,其實反而少了“菜香”。連燒菜飯,也需要“返璞歸真”,找回“好風俗”。

  還是在廊下,有一處叫作“涵七”的農家樂,農家樂裏的老父親就擔心,城裏的客人吃喝時間長,到他家借宿,會影響他早睡的習慣,“來農家樂,何必再熬夜?年輕人,早點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