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新轉型實現關鍵突破

2017-04-07 09:06:02|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圖片默認標題

  【科創中心建設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視察工作時提出,上海應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2015年,上海發佈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22條”意見。2016年2月,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一年來,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頂級大科學裝置實現了當年立項、當年開工的目標,被譽為“上海速度”。依託先進的大科學基礎設施群,張江已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正向躋身世界一流實驗室行列的目標不斷迫近,張江以其獨有的“大科學味道”成為上海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圖為坐落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上海光源,這是我國迄今為止建成的規模最大的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

圖片默認標題

  【航天航空大發展】北斗導航

  由上海交通大學領銜、8家産學研單位合作的“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關鍵技術及其産業化”獲得本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唯一的特等獎。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僅實現複雜環境下單點定位精度優於0.8米,還可實現室內定位精度優於1米。在站臺前,北斗智慧公交系統實現了公交車輛的精確到站預報和智慧化管理,平均到站時間的預報誤差小于1分鐘,目前已部署浦東3600多輛公交,每天惠及數百萬市民出行;在汽車內,北斗車載終端已在宇通客車等國內主流車廠採用,目前商用車的前裝市場佔有率達到30%以上;在樓宇間,北斗室內地圖數據庫已被高德、騰訊等公司採用,日訪問量達到千萬人次,同時北斗晶片也正成為華為等公司高端手機産品的“標配”。

  圖為2016年上海工業博覽會上展示的北斗系列衛星太空軌道模型。

圖片默認標題

  【生物醫藥】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2015年7月28日,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通過國家驗收。這成為繼上海光源後第二個落戶浦東張江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設施總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總投資7.56億元,依託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建設,主要圍繞蛋白質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我國生物醫藥、農業等産業發展需求,建設高通量、高精度、規模化的蛋白質制取與純化、結構分析、功能研究等大型裝置,實現技術與設備的集成化、通量化和信息化。

  圖為在位於浦東張江的實驗室內,工作人員使用離心機進行試驗樣品提純。

圖片默認標題

  【新能源】新能源公交車實行太陽能充電

  “十三五”我國能源發展將更加注重綠色低碳,並提出全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15%的要求,“十二五”期間上海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新常態下,上海新能源發展的原則是突出有限資源、高效利用;突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突出安全清潔、惠及民生;突出建管並舉、服務全國。堅持擴大應用規模和深化改革創新並重的發展思路,重點推進五大任務:全面推進、大力發展太陽能利用;海陸並進、有序發展風力發電;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引領可再生能源金融創新;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數據監管體系。

  圖為上海首個綠色低碳公交場站在浦東上南公交高科西路停車場正式投入運營,該停車場的全部新能源公交車實現了太陽能充電。

圖片默認標題

  【新技術】3D列印技術廣泛應用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的G20峰會上進行了《創新增長路徑共享發展成果》的專題報告,著重強調了3D列印的發展對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上海近年來在3D列印領域,推動成立了國內首家正式註冊的行業組織——上海市增材製造協會,成立了國內首家醫學3D列印雲平臺,推進了國內首個三維版權交易。從2012年開始,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並培育出了數個年銷售額數千萬元的行業優勢企業。在漕河涇開發區松江園形成了3D列印産業集聚。上海圍繞應用,積極推進行業對接,促進本市3D列印企業同上汽集團、中航商發、上海航天等大型裝備製造企業對接。推動有關企業同第九人民醫院、瑞金醫院合作在臨床中探索3D列印手術模型、手術導板和植入體的應用。

  圖為3DPro大型醫療模型印表機,可以于幫助醫療診斷和手術模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