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探索生態生物技術治理河道

2017-02-20 08:35:4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拆違疏浚後,徐匯區探索增氧、曝氣、微生物等生態生物技術治理河道老鼠橫穿不濕腳,三月之後清見底?

  “這條河環境最差的時候,老鼠橫穿河面都不濕腳,全是垃圾和淤泥。”日前某下午,記者在位於徐匯區公共衛生中心旁的三友河畔看到,這條半年前還臭氣熏天的黑臭河道,如今搖身一變,已經成為一條優雅的小型景觀河,天氣晴好時,河水清澈,隱約可見底。

  三友河是上海中心城區一條典型的黑臭中小河道,整條河全長680米,河道最寬不過30米。由於河道上游污水井管道滲漏,同時雨水管道與污水管道混接使污水也直接排入河道,大量污水造成了河水嚴重富營養化。加上沿河工棚等違章建築內居住的人員常年向河中傾倒生活污水和垃圾,每到夏季,家住方圓200米內的居民都能聞到沖天臭氣,根本無法開窗。

  “中心城區不少河道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徐匯區建交委主任徐檳告訴記者,徐匯地處下游區位,上游各類污染源層層疊加帶來的外部污染更是雪上加霜。

  周圍都是居民區、辦公場所和交通主幹道,如何不動聲色地將河道恢復原有的清澈透亮?

  “先拆違,再疏浚,然後進行生態治理。”徐匯區市政和水務管理署署長沈秀觀介紹,以三友河為例,去年9月開始實行河道治理,首先對河道周邊的違建實行全面拆除,從源頭切斷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直接排放,接著對河道淤泥進行疏浚。待上述河道“硬體”的治理進入尾聲,便開始同步對水質進行增氧、曝氣等處理,並運用生態處理技術在水中添加可分解有機物的微生物來凈化水質,輔助添加水生植物。去年12月,三友河在徐匯區率先完成了水環境治理,目前水面清澈度最高已達60釐米。

  在另一條通往徐匯濱江的春申港,記者看到,相較三友河上秀氣的“藍盒子”曝氣裝置,春申港上的曝氣裝置則大得多,狀似一座噴泉。不過,曝氣裝置在河道治理中並不鮮見,真正讓春申港從劣V類水質躋身四類水質的“好幫手”之一,是一種名為“食藻蟲”的微生物。

  上海太和水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邵為亮介紹,在對春申港進行消毒、底部淤泥活化等初步水體修復後,施工方緊接著就在河中大量投放食藻蟲,每平方米投放量為3克至5克,約數百隻。她告訴記者,這種微生物可有效處理水上懸浮物和水體有機物,自身會快速繁殖,能對水藻形成有效控制,提升河道的水體透明度。除了使用微生物處理技術,徐匯還嘗試在河道盡頭利用生態池,從源頭防範污染源。具體包括物理沉澱、砂地吸附、水生植物過濾等三步驟,由此形成三級過濾系統。

  不過,生物處理技術在河道治理中也存在局限。徐檳表示,只有當河道上游的外來污水來源小于自身水體總量的10%,且河道本身流速不快,生物技術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在創新治理思維、治理方法和治理技術後,更需要創新治理機制。”徐檳表示,對中心城區來説,河道治理的技術和方法的確還有待探索,但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全市系統工程,從河道排水口、截流幹管、市政管網、小區收集管,直至陽臺排水管,再到污水處理廠,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導致受納水體污染黑臭。

  “黑臭水體治理的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以徐匯中小河道整治中的市管河道蒲匯塘為例,河道周邊雨水泵站的排放口和管道分別由市、區兩級政府負責管理,個別河道治理還需上下游各區和區內各部門通力協作方可完成。因此,需要市區、區區和各部門的三類聯動,才能真正解決中小河道黑臭問題。

  記者了解到,2016年,徐匯區環保局就對現有的1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進行了改造升級,新建5座水質自動監測站,搭建了覆蓋全區42條河道的水質在線監測站網,並通過手機APP 隨時掌握河道水質動態變化。同時,根據老舊小區雨污混接排摸情況,結合舊住房綜合改造和房屋大修等實施陽臺污水管工程,多管齊下對河流水污染進行源頭監管。

  據了解,徐匯區列入建成區56條黑臭水體整治名錄的河道共7條,列入全市471條631公里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名錄的河道共8條16.07公里,相比郊區,需要整治的河道數量和總長度並不大,但在中心城區中實屬可觀。“因此,因地制宜,探索分類治理就更為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