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

2017-04-07 11:27:3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小區裏發生各種矛盾,大到維修資金籌集使用、物業收費調整等小區治理,小到婆媳矛盾、鄰裡紛爭等,應該找誰來解決?在甘泉路社區,居民們首先想到的是找法律顧問——這些由政府聘請來的專業律師,能夠幫居民代寫法律文書、代理訴訟,也能指導基層幹部調解處理糾紛。其實,這樣的法律顧問制度,目前已在普陀區270個居(村)委全覆蓋,以“公益補貼”方式為律師服務提供經費保障,讓人們不出社區就能及時享受到高品質法律服務。

  居民越來越依賴“法律夜門診”

  甘泉路街道是個典型的老式居民區,常住人口11.2萬,是上海市較早建成的工人新村。這些年來,許多老小區出現公共設施老化、維修資金告急等問題,物業矛盾重重。同時,小區居民鄰裡矛盾、婚姻財産糾紛、經濟合同糾紛等也頻頻發生。

  但老小區在法律援助方面卻是空白,一位居民區老書記感慨道:“小區事務牽涉到越來越多法律問題,家門口化解不力就會導致矛盾激化,社會影響很不好,可我們畢竟不是專業法律工作者。”

  早在2005年,甘泉司法所在居民區開設了“法律夜門診”,邀請居住在本社區具有法律素養的專業人士組成志願者隊伍,在居委會“坐診”,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夜門診”從一開始的不定期,到有固定門診日,每個門診日,關門時間總是一延再延。

  居民對“夜門診”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參加“義務出診”的上海申蘊和律師事務所主任彭濤説:“律師作為第三方力量,立場中立,居民對其信任度高,在平息和化解糾紛方面作用顯著。”

  “法律夜門診”的設立,讓甘泉路街道嘗到了甜頭,街道司法所進一步嘗試探索政府購買法律服務、逐步建立居委法律顧問制度,率先選擇各類矛盾較為突出、法律需求比較大的汪家井、東泉苑、黃陵、雙山4家居委進行了試點。與司法所結對的律師事務所,向每一個居委派出一名責任律師和一名助理,每週兩次在居委會開設諮詢、調處工作,配合居委會對居民進行解釋、疏導,厘清正當訴求,找準適當渠道。

  法律顧問“坐鎮”化解小區糾紛

  雙山居民區甘泉公寓曾發生一起因火警引發的居民糾紛。一樓居民祭祀時,在樓道內燒錫箔,一陣風吹來,把點燃的錫箔吹進了一側的雜物間。雜物間是整棟大樓垃圾通道的入口,直通樓頂。20樓的一位居民聞到樓道內強烈的煙味後,忙慌抱起1歲的小孫子衝下樓。在受到驚嚇後,這位居民突覺心臟不適,被緊急送往醫院,經搶救後安裝了心臟支架,這次治療除了醫保之外,自己也支付了1萬多元醫藥費。這位居民認為,自己的一系列遭遇都是因一樓居民的不當行為而起,理應由其賠償,物業也要負連帶責任。但一樓的這位居民認為,這位鄰居本來就身體不好,發病是早晚的事。

  雙方為此爭執不下鬧到居委會,但誰也不願意接受調解,眼看矛盾一觸即發。所幸律師適時介入,指導20樓居民提起民事訴訟為自己維權,後經法院判決,1樓居民承擔主要責任並賠償,物業公司基於義務也被判賠償一小部分。

  法律顧問“坐鎮”,一邊直接參與居民區矛盾化解,一邊指導居委幹部開展工作,將一起起小區糾紛化解于無形之中。遇到疑難問題,法律顧問還會帶一支團隊進行集中“會診”,找出最佳方案。

  法律顧問機制還衍生出了“法制講座月月行”和“名律師社區行”等活動,律師們奉獻出更多業餘時間,向居委幹部和居民們普及法律知識。

  “公益補貼”為律師服務提供保障

  律師參與矛盾調解,其思維方式和解決方式讓居委幹部受益匪淺。

  “原來,當居民發生矛盾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信訪,使一些本應納入法制軌道解決的問題涌向信訪部門。”甘泉司法所負責人説,這支專業力量的介入,幫助居民厘清各方權力義務關係,自主選擇理性解決方式,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信訪量比以前大大減少。

  如今,普陀區10個街鎮270個居(村)委均已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區司法局持續對這項機制進行可行性論證,組織開展全區基層社區法律服務現狀的調研,把各街鎮居(村)委對法律服務的需求;還梳理全區各律師事務所的業務專長,向街鎮推薦適配的事務所,指導雙方簽訂法律服務協議,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同時,以“公益補貼”方式為律師服務提供經費保障,將法律顧問經費納入街鎮財政預算。

  據區司法局負責人透露,今年還將制定居(村)委法律顧問指導性意見,制定區級層面有關居(村)委法律顧問工作的指導性意見,對本區居(村)委法律顧問的選聘模式、功能定位、服務內容、日常管理、考核評估等方面內容作出明確規定;並組織顧問律師開展專題業務培訓,就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社情民情以及服務社區過程中出現的共性、疑難問題進行培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