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空間為申城厚植“雙創”土壤

2017-04-10 12:53:0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金融】眾創空間為申城厚植“雙創”土壤

圖片説明:INNOSPACE+孵化空間。均蔣迪雯攝

【金融】眾創空間為申城厚植“雙創”土壤

圖片説明:IPO創業咖啡館。

  日前,2017“創業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開賽儀式在上海科技館舉行,眾多創業者、眾創空間服務人員、創業投資人集聚一堂,碰撞思想的火花、尋找有潛力的項目。

  據統計,共有8971家企業和團隊報名參賽。經初步篩選,有6940家企業和團隊正式提交,較去年大賽6921這一爆發性增長的報名數又有增長,顯示出上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度持續保持高位。近年來,全市眾創空間數量的猛增,則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這一點:2015年初,全市有200余家眾創空間;而到了去年底,已增至500余家,一大批民營創業服務組織為申城厚植“雙創”土壤。

  市科委創新服務處負責人介紹,去年上海創新創業大賽的數據分析顯示,本市“雙創”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白領創業成為主流。在5544名創業團隊成員中,曾是企業白領的佔比為58.3%;大企業人才“溢出效應”明顯,10.8%的創業者曾任大企業高管,8.6%具有跨國公司從業經驗。這説明流行“白領文化”的上海,正在形成“創業文化”。第二個特點是創業團隊國際化程度高。超過五分之一的參賽企業負責人擁有海外背景。在滬創業的外籍人士也為數眾多,為此,今年創新創業大賽增加了“國際”二字,首次設立“外國人創業在上海”專場。第三個特點是創業項目科技含量高。參賽項目中,先進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硬科技”類佔66%,模式創新項目佔29%。

  “創業文化”興起的背後,是眾創空間的蓬勃發展。科創中心建設“22條”發佈後,市科委取消了眾創空間市級備案的行政審批,“引爆”了這一行業。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創業苗圃90家、孵化器201家、加速器14家,創客空間等新型孵化器200余家。楊浦區“INNOSPACE+”大廈是新型孵化器的一個代表。這座大廈裏,既有孵化器,也有聯合辦公空間,還有創業咖啡館、創客空間、創業公寓和健身房。不同類型、各個階段的創業團隊,都有望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窩”。來自外地、外國的創業者還可入住大廈5-6層的創業公寓,每天起床後,到一樓咖啡館吃早餐;隨後走進聯合辦公空間或孵化器,開始一天的工作;下班後到健身房鍛鍊,以飽滿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