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發佈白皮書 對區內眾創空間“體檢”

2017-03-27 15:10:1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眾創空間的生存現狀如何?未來將有怎樣的發展?這些問題放在楊浦區來考量,頗有意義——去年5月,這裡被評為全國首批17個區域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之一,是上海唯一的一個。在這之前,楊浦區為促進眾創空間的發展,還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非盈利性的社團組織。

  日前,楊浦區科委聯合楊浦區眾創空間促進會發佈了《上海市楊浦區眾創空間發展白皮書(2016)》和《上海市楊浦區眾創空間發展指數報告(2016)》。用發佈者的話來説,這不僅僅是對眾創空間的一次“把脈”,更是一次“體檢”。

  成活率高於全國均值

  2016年是楊浦區眾創空間質和量都快速發展的一年。

  從數量上看,全區集聚的眾創空間超過60家(不包括傳統孵化器和科技園區),約佔全市的12%,位列全市前三。2016年累計孵化團隊1638個,全年獲得總投資達14.87億元。

  從品質上看,初創企業的成活率高達31.4%,部分眾創空間的孵化成活率達到60%-70%,遠遠高於20%左右的全國平均值。在這裡,不僅有“創業前+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全鏈條服務,在投資、法務、人事和培訓等維度均有專業的服務機構,例如專業提供財務代理服務的“泛遠財稅”,專門孵化為創業者服務企業的“華創俱樂部”。

  調查發現,楊浦區內的眾創空間依託大企業作為平臺支撐的超過50%,領先於全市乃至全國的平均水準。大企業選擇相關的創新型企業入駐,並集聚産業資源為企業服務,最終促進自身的業務發展和産業鏈延伸,而小企業也可以搭乘“順風車”實現快速發展。

  目前,楊浦區每年用於支持眾創空間的財政支出,位居全市各區前列。2016年11月,楊浦區政府設立20億元人民幣的創業母基金,以1:1配套子基金方式,鼓勵社會創業投資子基金對楊浦科技企業進行投資,同時區政府與簽約銀行合作設立6000萬元的創業貸款“風險池”,在楊浦區眾創空間內孵化的初創企業憑信用無需質押與抵押就可以拿到低息貸款。

  “二房東”模式佔大頭

  “眾創空間太多了,企業不夠用了”“大量眾創空間靠政府補貼活著”,在眾創空間蓬勃發展的同時,也一直存在著質疑的聲音。儘管市場上也涌現出了一批“獨角獸”眾創空間,比如兩個月前獲得約4億元B輪融資的優客工場,但由於眾創空間屬於初創企業,本身就具有高風險特性,同時它服務的對象又是“缺錢”的創新創業者,雙重的高風險導致大部分眾創空間處於虧損和尚未盈利狀態。

  在41個被調查的眾創空間樣本中,75.3%有服務收入,72.6%有房租及物業收入,42.7%獲得過財政補貼,僅有34.8%有投資收入。營利模式不清晰是當前眾創空間存在的現實問題,大部分眾創空間還是“二房東”模式。即使是國內率先登上新三板的蘇河匯和莘澤兩家眾創空間,其盈利情況仍然有待進一步觀察。國外著名的聯合辦公科技WeWork前段時間也被爆出削減人員,估值下降,這正説明在這個行業裏,尚未出現標杆性的盈利模式。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政府出臺各種扶持政策,是為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通過創業形式實現轉化,同時通過初創企業開展創新活動,與戰略新興産業深度融和,最終實現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但在實踐中,從全市來看,將科技成果進行轉化而創業的比例還相對較低。

  並購整合將大量出現

  被調查的41家眾創空間中,成立時間在2014年以後的有28家,其中僅2015年就有26家,佔比達63.4%。

  未來的眾創空間會是什麼樣子?“白皮書”預測,由超市、書店改變而來的眾創空間可能會豐富現有的眾創空間形態。與此同時,今年將會出現大批眾創空間倒閉的現象。單個眾創空間很難獨善其身,並購和整合將大量出現,生態型的眾創空間産業鏈將逐步形成。

  國外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到2020年,40%的美國勞動力將沒有老闆,他們可能是自由職業者也可能是虛擬員工,只是名義上屬於某個公司,這都將成為眾創空間未來的潛在客戶。

  未來眾創空間可能還會增加讀書、購物和社交的功能。例如,美國的眾創空間日益成為購物中心的一部分。生産者和消費者一體化,正在成為一種帶有方向性的新趨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