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説明:柳長滿(左三)和同事在洋山港看規劃圖。本報記者海沙爾攝
我其實挺普通,從大學畢業後就始終在一家公司、一個行業裏工作,像我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要説唯一讓我感覺驕傲與值得記錄的,可能就是在洋山奮鬥的這麼多日日夜夜了。
我是2005年洋山開港後,第一批到洋山工作的,洋山港一期、二期、三期碼頭的發展,我都參與其中,也見證了洋山從一座默默無名的小島成長為世界大港。洋山的年吞吐量從零起步,一次次打破集裝箱碼頭單船裝卸效率世界紀錄、一次次刷新集裝箱碼頭橋吊單機效率世界紀錄,成為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支點。尤其是廣為傳頌的洋山速度、洋山精神,更讓我們始終有一種自豪感。
過去的5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一的優勢越來越穩,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要素集聚也越來越全。下一步上海航運中心建設的又一“重器”也進入調試階段,那就是全球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洋山港四期。我現在的尚東公司,今後就將主要負責洋山港四期的運營管理。
自動化碼頭,對我們整個中國港口行業,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傳統碼頭相比,洋山港四期建成後最大的特點就是成為“無人碼頭”,通過上海港自主研發的智慧化作業系統,實現智慧裝卸,提高整個碼頭的利用效率。遠程操控的雙小車岸橋,可以裝卸船舶與碼頭間的集裝箱;碼頭上看不到穿梭的集卡,運送集裝箱的是無人駕駛的自動引導車(AGV),借助地下磁釘自動行走;而在堆場上,還是由遠程操控的軌道吊有序地堆垛集裝箱。
聽起來很酷是不是?但實際上難度非常大,決策難、技術難。雖然自動化碼頭國外已有,但這麼大規模大體量的,上海是第一個。更重要的是,這個碼頭從設計、建設,到橋吊等設備和關鍵運行系統,都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這是我們的驕傲,也是壓力。如果成功就會在國際上一炮打響,但想想看,要集成這麼多新系統、新設備,發揮全部能量,難度可想而知。
現在距離試運營的日子已越來越近了,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比如方案和流程的準備,新碼頭上的交通標線沒有了,晚上也不需要那麼亮的照明,可這些在原有碼頭管理規範中是有的,我們必須在開港前做好新的港口標準,與行業、企業一起實踐確定;新碼頭將採用全新的操作模式,上海上萬台集裝箱卡車今後都有可能來,怎麼從集卡司機的體驗出發,為他們做好服務?此外,還要做好調試、做好系統優化,過去的工種多是單兵作戰,需要一個項目的專家,而自動化更多是系統,需要機械、計算機、人力實現高度協同,所以我們採取了全新的工作模式,設立了聯合調試工作小組,把操作、工程技術、IT捏合在一起,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工作模式。看看我們現在的辦公室吧,員工裏最多的不是傳統碼頭工人,而是系統工程師、軟體工程師、設備工程師。自動化碼頭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自動化控制、信息技術基礎和技能都重要,因為從智慧化的角度講,未來洋山港四期將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不斷優化。上海要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7年全球第一,下一步怎樣做大做強?我覺得,這個“強”關鍵就體現在技術上,未來的智慧港口、科技港口、效率港口、綠色港口,樣樣都和自動化碼頭有關。
現在,我們的團隊有98個人,平均年齡只有34.5歲,年紀最小的今年剛剛大學畢業,經驗最豐富的副總經理羅勳傑,當年上海港第一個集裝箱碼頭建設時就有他,直到今天,還在和我們一起幹。可以説,在我們這裡,現在不論資歷、工種,全都在一起“拼命”。每天下午,我們全都參加一個集體討論會,無論誰遇到什麼過不去的難題,都可以拿到會上一起研討,匯聚集體智慧去解決,大家打趣地説,這是我們洋山港四期每天的固定節目——“案件聚焦”。
所有人只有一個希望,等到開港運行時,這座全新的碼頭能夠在規模、效率上都達到設計要求,在全球集裝箱行業樹起新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