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大事件揭曉

2017-01-24 08:59:09|來源:新華社|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新華社上海1月23日電記者何欣榮、賈遠琨

  剛過去的2016年,對全球航運業是驚濤駭浪的一年。波羅的海幹散貨運價指數跌至歷史最低的290點,韓國最大航運企業韓進海運宣佈破産……

  但與此同時,危中亦有機。航運業持續低迷,讓航運企業加快了整合步伐。為減少企業運營成本,航運制度創新力度也在加大。這些都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注入了新動力。近期,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等聯合發佈了“2016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大事件”。

  一、中遠海運集團總部落滬;超級巨輪上海揚帆啟航

  由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重組而來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2016年初在上海正式揭牌。這家在船隊綜合運力等4個領域名列世界第一的航運巨頭,成立後就開展了馬不停蹄的內部整合。到2016年底,包括航運、金融和物流在內的主要板塊整合基本完成。

  12月,中國航運業治理創新的重要機構——中國船東協會正式遷滬。中船保商務管理公司、北英保賠協會中國區管理公司也相繼落戶上海。這些功能性組織的集聚,將為上海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凝聚力量。

  二、上海市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條例正式施行;國際航運中心進入法治領航階段

  2016年8月1日起,《上海市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條例》正式實施。這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框架性法規,也是中國第一部關於航運中心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除了《條例》,《“十三五”時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規劃》也在2016年下半年對外公佈。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工作由此進入了有法可依、有規可循的新階段。

  三、上海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破億;邁向世界頂尖航空樞紐

  2016年12月13日,上海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繼倫敦、紐約、東京、亞特蘭大之後,成為全球第5個航空旅客跨入億級的城市。

  與客運業務相呼應,上海的航空貨運業務有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3,航空門戶效應充分顯現。破億之後的上海國際航空樞紐,不單以量來取捨,而將把安全、服務等內涵性指標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四、多個航運類指數在滬發佈;向國際航運界傳遞“上海聲音”

  2016年7月,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在滬發佈。9月,上海航運保險指數發佈。11月,上海航交所編制的“一帶一路”貨運貿易指數與“海上絲綢之路”運價指數順利通過驗收。

  此外,有著海運“達沃斯”之稱的國際海運年會2016,以及世界最大的航運組織——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全球會員大會也相繼在滬召開。隨著航運功能性機構加速在上海集聚,國際航運界的“上海聲音”將越來越響亮。

  五、中國首個國際郵輪産業園在滬啟動;提供郵輪全産業鏈服務

  中國首個國際郵輪産業園——上海中船國際郵輪産業園,2016年10月正式揭牌。借助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的運營優勢和外高橋造船的建造優勢,為郵輪産業鏈提供製造、運營、配套等服務。

  在産業園揭牌前,上海港的郵輪旅客吞吐量已首次突破300萬人次大關,外國旅遊團郵輪入境15天免簽政策也宣告實施。從靠泊到建造,上海郵輪産業鏈持續延伸,服務能級不斷提高。

  六、航運金融、保稅維修服務向縱深推進;航運制度創新漸入佳境

  全球船用發動機德國曼恩公司,2016年4月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開出中國首家保稅維修站。業界巨頭接踵而來,意味著保稅維修這一試點逐漸常態化。

  除了保稅維修,航運金融的供給側改革也向縱深推進。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推出全國首單海事訴訟保全責任保險,國內首家航運自保公司——中遠海運財産保險自保公司獲准籌建。航運制度創新在自貿區漸入佳境,將給航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帶來廣闊機遇。

  七、國産豪華郵輪、極地科考破冰船相繼在滬啟動;航運裝備進一步高端化發展

  在世界造船版圖上,高端豪華郵輪、極地科考破冰船被認為是造船業的“皇冠明珠”。而隨著上海外高橋造船、江南造船廠相繼啟動相關項目,中國企業將躋身高端船舶建造領域。

  航運裝備産業的逐步高端化,既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提供技術力量的支撐,也給實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有強大的製造業做基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更有底氣。

  八、滬通兩地機場開展貨運合作;探路長三角機場群協同發展

  2016年11月底,江蘇南通興東機場與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貨運站簽約組建合資公司,計劃將南通機場打造成“長三角北翼第一航空物流基地”,實現滬通兩地航運貨運協同發展。

  目前,長三角已提出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作為中國機場分佈密度最高的地區,走協同發展之路,有助於長三角機場群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進長三角航空運輸一體化市場的形成。

  九、境外投港口、境內辦合作中心;駐滬機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2016年10月,中遠海運宣佈收購意大利瓦多碼頭40%的股份,成為接管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之後的又一海外投資。12月,上海海事大學在全球43個競標機構中勝出,成為國際海事組織(IMO)亞洲海事技術合作中心的主辦單位。

  從碼頭硬體到海事技術,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將致力於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讓更多國家和人民共享海路暢通、經貿繁榮的發展成果。

  十、長三角水域率先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成為長江經濟帶示範

  2016年4月1日起,長三角水域率先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邁出我國船舶減排第一步。由於船舶在靠泊期間使用的燃油受到嚴格限制,被稱為“史上最嚴限排標準”。

  排放控制雖然會使航運企業運營成本增加,但也帶來了産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更重要的是,長三角這個龍頭率先行動,將對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江河湖海全水域的環境保護形成示範效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