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輩"當選"小巷總理" 站上社區舞臺

2017-04-19 10:04:4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更多"小字輩"當選"小巷總理" 站上社區舞台中央

  薪酬體系完善、居村委減負增能、居民認同度不斷提高

  更多“小字輩”站上社區舞台中央

  換屆選舉中新當選的“小巷總理”學歷提升、年齡降低

  39歲的張晶,曾經在企業做白領,如今的身份是虹口歐陽路街道歐三居民區書記。她坦言,之所以選擇社區工作,不僅因為近幾年社區幹部待遇提高,更因為減負增能給職業發展帶來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2014年,上海市委一號調研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形成了“1+6”文件,頂層設計強有力的後盾支撐,無疑增強了社區幹部的底氣和獲得感。前所未有的是,在上海2015年完成的居村委會換屆選舉中,新當選的“小巷總理”出現了3名博士,本科及以上學歷超過兩成,比上屆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居村委會成員中35周歲及以下的佔23.1%,比上屆提高5個百分點;36—55周歲的佔53.9%,比上屆降低4.5個百分點。一升一降之間,更多“小字輩”站上了舞台中央。

  完善薪酬體系引才入社區

  吸引更多年輕的力量加入社區,建立完善的薪酬體系無疑是第一步。

  據上海市民政局基政處處長章淑萍介紹,2015年,上海出臺了3檔18級社區工作者薪酬體系,各崗位按照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關專業水準等,設置相應等級。在崗位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能力素質的提高,等級也可逐步上升。原則上,社區工作者的收入水準在上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的1倍到1.4倍之間。

  為鼓勵能者多得,社區工作者的薪酬由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部分組成。其中,績效工資根據為年收入的20%左右。不同崗位等級社區工作者的年收入水準,最高與最低之比一般為2倍左右。對於居民區書記來説,其中就業年齡段、連續任職滿兩屆、表現優秀的,經規定程式還可使用事業編制,在崗退休的享受事業編制退休待遇。這些政策的出臺,大大增加了社區幹部這個角色的吸引力。

  為了選準人,上海還在社工入職時把好入口關。除了常規的筆試、面試,2015年起,徐匯區特別加入了針對社工的職業能力傾向測試。同時,徐匯區還制定社區工作者全面成長計劃,推動隊伍崗位成才、專業成長,形成有特色的隊伍培育體系;青浦區著力打造農村基層組織“神經末梢工程”,全面加強村民小組組長隊伍建設,激發農村社區治理活力。

  減負增能促進社區發展

  減負增能,也是社區幹部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人做過統計,以前居委會印章使用事項達120多項。梳理規範後,本市居委會協助行政事項減少至37項、村委會46項;居委會印章證明減少至22項。卸下沉重“擔子”的居村委,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為居民服務中。

  如今,上海在各個街道辦事處都新設了社區自治辦公室,又給居委會安排資金用於自治,社區幹部手頭上可用的經費多了許多。楊浦區按照每年“兩個10萬”(居委會工作經費10萬,居民區黨組織經費10萬)的標準為全區300多個居委會配備自治金,各小區按照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形成各自的申報項目。而挑選項目,撰寫申報信息,高效經濟地完成項目,整個過程非常考驗居委幹部的能力。殷行街道請來社會組織,幫忙居委幹部“科學花錢”。經社會組織指導完成的自治項目申報書,專業化程度明顯高於平均水準。

  許多貼近百姓需求、且有新意的自治項目從中涌現。去年,楊浦區八埭頭地區的舊改如火如荼推進,居民們既盼望動遷,又捨不得這份鄰裡之情。於是,平涼路街道隆仁居民區的居民們想拍攝一部紀錄片《難忘家園——隆仁記憶》,希望將美好記憶定格。這個項目獲得居民區自治金支持,居委會成立了由黨員、志願者、居民代表組成的12人團隊,這支團隊憑藉著對家園的熱愛,投入到了尋訪舊裏“今與昔”的行動中。

  寶山吳淞街道泗東居委會則把“群眾得實惠”作為工作目標,深化居民自治。他們廣泛聽取民意之後,將零散的社區志願者凝聚成一支管理有序的社區骨幹力量,以優秀志願者丁仁華為帶頭人,打造出一家“丁虎為民服務超市”,實行全年無休服務,解決了以往老小區“物業叫不動,辦事效率低”的問題,讓居民“小事不出社區門”,好處實實在在。

  浦東新區書院鎮塘北村,還探索了由威望高的村民組成的“大佬倌”調解室、“律師進村居”等多種途徑的群眾糾紛解決方法,解決農村矛盾的“最後一公里”。

  靠能力説話增加居民認同

  在虹口曲陽街道東體居委會辦公室裏,這天值班的是居委幹部成赟。面對居民對各類政策的詢問,她“如數家珍”般對答如流。居民感嘆,“以前跑居委辦事總擔心‘一趟頭’辦不成,現在可好了!”

  2015年9月起,虹口曲陽街道創新推行居委工作“全崗通”新機制。要求居委幹部突破條線壁壘,具備全方位服務群眾的能力,讓前來辦事的居民“一趟頭”就把問題解決。而其他更多的居委幹部,則騰出時間來在社區走訪,真正“走千家訪萬戶”。目前,居委幹部“全崗通”已形成了完善的“三全”工作機制和服務流程圖,並在虹口全區推廣。

  居民對居委會工作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高,虹口區委託第三方做的調查顯示,近半年多來,已有85.56%的居民表示在遇到困難時會向居委會“全崗通”尋求幫助,95.80%知曉“全崗通”的居民認為居委會能較好地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

  在靜安區,居民在週末也一樣找得到“小巷總理”,雙休日總有居民區書記或居委會主任上班,居民解決難事有了“做得了主的人”。不僅如此,為打通社區居民服務“最後一公里”,靜安已在全區275個居委會推廣了“居委會標準化建設”,讓老百姓能享受到統一的高標準社區服務。辦公區功能佈局整齊劃一,居民辦事能“找對門”;相關委辦局給居委會出具證明敲章的“樣張”,為居委會減負也讓居民少跑路。

  奉賢區柘林鎮新塘村,還因地制宜推出了農村社區“一門式”政務服務,讓村幹部“下一層樓”集中辦公,為老百姓“開一扇門”一口受理村級事務。通過“線上+線下”的新型農村管理,不僅各類數據實時查詢,而且因為所有事項全部網上辦理,流程規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後,成與不成政策説了算,更讓老百姓服氣,村幹部硬氣。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當社區幹部有了更規範的管理制度、更長遠的職業預期,接受了更系統的專業培訓之後,自然會逐步形成一支強有力的隊伍。也只有百姓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小巷總理們的獲得感越來越強,超大型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基石才會越來越堅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