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解敏4月20日報道:今天,“科學傳播發展指數”專家研討會在滬舉行。長期以來,科學傳播工作因其量大面廣,對其工作績效缺乏一個科學、客觀、獨立的評價指針,導致科學傳播資源配置分散和傳播投入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已經成為困擾科學傳播工作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為充分反映科學傳播的工作成效,近日,由上海科普教育促進中心、滬杏科技圖書館和同濟大學等單位相關人員組成課題組,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科學傳播發展指數”研究工作,並形成了初步成果。
該指數由科普人員、科普場地、科普活動、科普經費和科普傳媒等方面組成一級指標體系,並根據全國部分省市和上海市各區科普統計的特點分別設立相應的二級指標體系。採用客觀賦值法對各指標賦予權重,建立了科學傳播發展指數計算的數學模型。
利用該模型,並根據“十二五”期間全國部分省市和上海市各區科普統計資料對“科學傳播發展指數”進行了初步測算。
圖片説明:上海科學傳播發展指數在“十二五”期間均位於全國前列,並呈現整體上升態勢。
在全國部分省市指標體系中主要選取了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四川省,以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等12個省市,測算結果顯示,上海科學傳播發展指數在“十二五”期間均位於全國前列,並呈現整體上升態勢。
圖片説明:上海不同區域在資源投入與發展成效上的差異較大
對上海各區科學傳播發展指數的計算與比較分析顯示,不同區域在資源投入與發展成效上的差異較大,各一級指標指數的不平衡也顯示出對應區域的科學傳播發展方向也有所不同,從而可以為區域科學傳播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數據支撐。
“科學傳播發展指數”課題組表示,“科學傳播發展指數”既能反映促進科學傳播的整體投入,又能夠體現科學傳播的發展成效,從而建立起區域公民科學素質數據與科學傳播工作之間的動態傳導機制,進一步提升科學傳播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經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光明、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研究員繆其浩等從事科學傳播的科技管理和研究等多方專家的論證與研討表明,該“科學傳播發展指數”的指數指標體系科學合理,測算的結果能夠準確反映政府對科學傳播的投入與成效,對促進科學傳播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