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激勵創作、鼓勵演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文藝院團多措並舉開展藝術實踐
“一團一策”成突破口,“一團一精品”有影響力
上海歌舞團舞劇《朱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 武亦彰 攝
2017年全國藝術創作會議近日在上海舉行,全國文藝界同行在一起交流推進深入生活,抓好藝術創作的經驗。上海在向全國同行交流實施“一團一策”的做法和經驗的同時,也呈現了一張可喜的成績單。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和《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發佈後,按照文化部工作部署,上海把“貫徹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繁榮上海文藝創作”列為2016年市委八大重點工作之一,以18家市屬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為突破口,激勵創作、鼓勵演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大力推動上海文藝創作演出再上新臺階。自2015年下半年全面啟動改革至今,18家院團在劇目創作、演出場次、演出收入和觀眾人數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和提升。2016年,本市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新創(含改編)大型劇目71部,較兩年前增長31%; 演出收入2.43億元,較兩年前增長20%。
“立足作品、人才和演出,制定實施符合自身藝術特色的‘一策’。”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深有感觸,認為應“以創作鍛鍊隊伍,以作品拓展演出,作品、人才和演出共同推動演藝事業發展。”
“一團一策”引領藝術實踐
在“一團一策”工作方案的引領下,上海18家市屬國有文藝院團多措並舉,積極開展藝術實踐,出作品,出人才。
2016年,上海文藝院團在國家級和國際級大賽中摘金奪銀,顯示出強勁創作實力。其中,《哈姆雷特》《朱鹮》獲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彼時此刻》 獲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現代舞獎;《秦俑情——抖杠》《雲起龍騰——集體造型》獲第15屆莫斯科國際馬戲藝術節比賽“金象獎”,第三屆中國國際馬戲節比賽“金虎獎”;皮影戲《花木蘭》獲塞爾維亞第十八屆“金火花”國際木偶節特別獎、優秀劇目獎、集體表演獎;兒童劇《彩虹》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佳舞臺美術獎;京劇電影《蕭何月下追韓信》獲第12屆中美電影節“最佳戲曲電影”金天使獎;崑曲3D電影《景陽鐘》獲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中國先進影響作品獎(3D電影)優秀獎;中篇評彈組曲《蘆葦青青》獲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精神·中國夢”優秀曲藝作品獎。
據統計,去年,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演出收入總量增幅20%,而精品節目是基石,穩紮穩打的市場運營助推院團走遍大江南北、走出國門。上海昆劇團將湯顯祖《臨川四夢》首次整體搬上崑曲舞臺,先後赴美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演出;上海交響樂團成為中國第一支登上聯合國總部舞臺的完整編制職業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攜歌劇《雷雨》在倫敦展示中國原創力量,用世界語言傳播中國故事;上海京劇院《王子復仇記》作為“北美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演出季”的首演劇目首登美國,完成十年間的第十次出訪演出。
創作樹品牌推動人才建設
從《野斑馬》《天邊的紅雲》到《舞臺姐妹》《朱鹮》等,上海歌舞團每部作品創排歷時兩三年,從選題確立、主創團隊遴選、藝術導向把控,到作品品質的打磨,經過大量調研、論證和研討,才能誕生一部符合表演藝術規律的成功之作。《天邊的紅雲》演繹紅色經典,傳承革命精神,首演後引發廣泛關注和共鳴,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舞蹈“荷花獎”舞蹈詩作品和表演金獎。廣受好評的舞劇《朱鹮》兩年裏國內外演出150余場,觀眾達30萬人次,得到國際演出市場的肯定。
“寫新作品是一方面,但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寶庫中現有的、經典的作品,要在委約創作的浪潮中,更多了解和深度挖掘經典的價值,用貼合時代精神和觀眾審美情趣的新手法加以復排,同樣是創作的一種形式。”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説。2016年上海交響樂團主辦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專門設置“最佳中國作品演繹獎”,此舉成為吸引國際一流評委、各國參賽選手主動接觸、了解和關注中國作品的絕佳途徑。
近年來,在“一團一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過程中,文藝院團探尋凸顯中國文化魅力及自信的藝術作品深度傳播。上海民族樂團將推出《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是首次委約外國作曲家創作並指揮的整場民族管弦樂作品。借《中國詩詞大會》大熱之勢,樂團《樂遊神州—古詩詞與民樂音樂會》《國樂中的詩書畫》系列音樂會,“引領觀眾從傳承千年的智慧和思想中涵養心靈。”團長羅小慈説。
文藝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一批優秀的創演人才。上海歌舞團率先推出演員“藝銜”制度,引入競爭激勵機制,設立“首席、獨舞、領舞和群舞”等次,考核成績全團公示,擇優聘任,培養了朱潔靜、王佳俊、侯騰飛等青年舞蹈家,逐漸成長為領軍人才。據透露,2017年上海歌舞團聘任“藝銜”演員31人,在舞蹈演員中佔比43%,既確保了拔尖人才的培養優勢和引領效應,又擴大了骨幹人才隊伍基礎。陳飛華直言:“每年考核,一年一聘,能者上庸者下。”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打造精品
在2017年全國藝術創作會議的交流發言中,除了上海18家國有文藝院團實施“一團一策”,全國文藝院團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深入生活是打造精品的必經之路。
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白皓天為創作《共同家園》,先後14次赴藏開展工作,深入農牧區采風體驗,現場指導西藏話劇團的創作演出。在話劇《谷文昌》創作期間,白皓天先後7次赴福建東山縣,“藝術創作不僅要尊重歷史和事實,更要讓細節精緻化,我們通過參觀谷文昌紀念館,走訪谷文昌後代、生前同事和他所幫助過的百姓,讓谷文昌的人物有血有肉了。”《谷文昌》 是演員辛柏青首次在話劇舞臺上塑造楷模形象,在他看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真實性。
紮根人民群眾,開創“開門排練”,讓豫劇《焦裕祿》贏得觀眾的心。該劇以新的角度、新的素材再現半個世紀前一段獨特的“蘭考往事”,選取“火車站訪災民”“瓦窯村搞調查”“登封買糧食”“為女兒換工作”“痛斥浮誇風”等幾個典型故事,深刻體現焦裕祿“心中裝著老百姓”這一主題。主創人員及劇組演職員數次深入焦裕祿當年工作的地方體驗生活,尤其是主演賈文龍,為了盡可能還原焦裕祿的形象,原本就不胖的他又專門制定減肥計劃。“我必須吃準焦裕祿內在的東西,去尋找焦裕祿的影子。”在蘭考為期一個月的生活和學習期間,賈文龍找到了當時焦裕祿的秘書了解生活點滴,“我演的不是事跡,而是焦裕祿這個人。”
這些滬産精品值得期待
牢記職責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堅守藝術理想、勇於創新創造,加快創作生産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叫好又叫座的扛鼎之作,以“一團一策一精品”豐碩成果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是上海文藝工作者的行動方向。
記者從2017年全國藝術創作會議獲悉,圍繞改革開放40週年、建國70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建黨100週年等重要節點,以及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評選等重要賽事評選,上海將重點做好“中國夢”主題、“愛國主義”題材、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上海特色題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題、文化“走出去”項目、青少年題材等專項創作規劃。
目前,上海在文學、舞臺、電影、電視劇等方面的重要選題有:長篇小説《陌生地帶》,京劇《北平無戰事》,評彈《訪大山》,話劇《起飛在即》,電影《明月幾時有》《我是醫生》《鄒碧華》《村戲》,電視劇《八一南昌起義》《國民大生活》《烈火海洋》,紀錄片《大上海》等;迎接2018年改革開放40週年的長篇報告文學 《浦東》,長篇小説 《心鄉安處》,舞劇《蘆花女》,話劇《匯賢坊》,滑稽戲《七十二國房客》,淮劇《浦東人家》,電影《圍獵》《中國公民》《生死線》,電視劇 《激蕩三十年》《大江東去》《咱們工人有力量》《外灘的鐘聲》《長街行》等;迎接2019年建國70週年的長篇小説《革命之路》,歌劇《最危險的時候》,舞臺劇《最後一頭戰象》,電影《彭大將軍》《繁花》《塵埃落定》《上海往事》,電視劇《忠誠衛士》《三體》等;迎接2021年中國共産黨誕生100週年的報告文學《起點》,交響樂《啟航》,電影《一個政黨的誕生》,電視劇《大轉折》等。“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力爭在文學、電影、電視劇、舞臺藝術、美術、群眾文藝、網絡文藝等領域推出100部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