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發明家胡振球:成為“大國工匠”不是夢

2017-05-02 08:37:31|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5月1日報道:從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的農民工,成長為完成技術革新、技術攻關60多項的全國勞模,跨度有多大?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車間主任胡振球給出的答案是10年。

  敢於創新,小發明解決大問題

  10年前高中畢業,抱著試一試、闖一闖的心態,來到了大上海。面對來之不易的新工作,他心裏暗下決心“做工人就要做個好工人”。胡振球告訴記者,當時,他對於“好”字的定義是:踏踏實實幹活,不偷懶不懈怠。然而,工作了一段時間,他發現企業內的許多研發人員都是從各大知名院校畢業的碩士、博士生,常常能想出很多金點子,簡化工藝流程。可那時的他連圖紙都不會看。

  面對困難他不氣餒,常常在午休時間纏著有經驗的老師傅,請他們給講圖紙。一有空就往單位的職工書屋裏鑽,發奮學習。2009年,他作為一名農民工班組長,參加了上海市總工會組織的EBA培訓。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班組管理的實踐中,激發眾人智慧,在崗位上不斷創新。

  當時,企業自主研發的産品進入生産階段後,看著大夥兒天天加班,生産效率卻始終提不上去。胡振球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就大膽提議能不能開個模具進行“整車預裝工裝”。可操作時卻又遇到了難題,模具中的關鍵環節舉升油缸部位始終無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反復琢磨,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進行了多次嘗試,最終找到了辦法。模具投入使用後,每台車的工時從原來的3天減少到1天,使整車裝配合格率達98%以上,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輕了勞動強度,平均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560多萬元。

  追求完美,實踐逼出新思路

  2013年,遼寧盤錦市來企業訂了三台清掃車試用,車運過去得到的反饋卻説不好用,要求退貨。這是首次打開北方市場的第一筆訂單啊,對於企業來説至關重要,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胡振球臨危受命,趕赴盤錦。可一連三天,也沒有絲毫進展,對方説,如果再找不到問題就要退貨。第四天,他乾脆跟著車一路前行,車在前面開,他就跟在車後,不顧揚起的灰土仔細察看。這時,他發現,原來清掃車前後兩排吸塵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才導致了吸不乾淨。如果把兩排清掃孔錯開,再把副吸的角度傾斜,內部加裝導流板,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此時的他興奮不已,立刻就同當地工人通力合作,攻堅克難,一舉破解了難題,不僅避免了産品退貨,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立足崗位創新的勇氣和自信。這項在“火線”創新改革的新工藝,他把它命名為“傾斜復吸式”清掃裝置,極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潔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具有掃路不揚塵的優勢和減少霧霾的特點。

  這種純吸式清掃車,相比傳統洗澡車,不用灑水,不起揚塵,吸附的石子黃沙、水泥礦石渣等,甚至還可以回收再利用,深受河北、山西等廠礦企業的歡迎,為企業打開了北方市場,也成為了神舟汽車公司自主研發的拳頭産品。然而,胡振球不甘於現狀,又首創了卸料抑塵裝置技術,有效地解決了專用清掃車倒灰揚塵的問題,浮塵揚起量減少90%以上,並取得國家發明專利。

  傳承引領,做“大國工匠”

  “當個好工人,成就工匠夢”,胡振球的發明成果逐漸從最初的小改小革,變成各類專利和效益。幾年來,他共完成技術革新50多項、技術攻關10多項、發明等各種專利14項,為企業創造直接效益2500多萬元。2013年,他被評為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2016年被選樹為首批上海工匠。

  為了持續創新,胡振球所在的神舟汽車公司16年設立了“工匠基金”,為培育創新人才提供資金保障。胡振球説,“大家都在談工匠精神,個人的成功創新只是一個方面,而團隊的整體持續創新才能代表真正的工匠精神。”公司為他建立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裏,涌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能手。

  如今雖然挑起了中層領導的擔子,但胡振球還是堅持“創新是企業活力所在”。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農民工發明家,胡振球正在向著“大國工匠”不斷努力。他告訴記者,“什麼是大國工匠,就是做到極致,追求完美,成為行業的引領者,這也是我努力的目標。”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在專業領域永不止步,使自己真正成為專注于細節、專注于創新、專注于品質,並創造高效勞動價值的“工匠”型人才,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奇跡和智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