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年內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恢復兒科門診

2017-05-03 09:40:4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張曦晛

  編者按:近年來,隨著二孩政策落地、人口持續導入,申城迎來一波生育小高峰,相應地,兒科就診持續維持高位,季節性的兒科看病難屢屢上演。破解難題,除了進一步加大投入、增加資源供給,打造合理的兒科診療秩序,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揮定位優勢、提供特色服務,也是題中之義。

  近日,市衛計委傳出消息:年內各級醫療機構將進一步挖潛擴能、擴大兒科服務供給,實現全市新增兒科床位400張。年底前,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恢復兒科門診服務。二級醫院承擔兒童常見病、多發病診治,目前面臨哪些困境?學科發展壯大還需哪些支持?

  現實情況是年年人手招不齊

  地處徐匯區的大華醫院自1999年便開設兒科,近20年來堅持提供服務,方便週遭患兒及家屬,兒科年均門急診量約為9萬人次,高峰時可達12萬至13萬人次,還配備20張留院觀察床位。兒科副主任陳輝卻向記者吐苦水,“醫院很支持兒科建設,一直想開出兒科床位,進一步滿足患兒需求,但最大的問題是缺人手。”

  陳輝直言,2010年至今離職的兒科醫生約10人,有的跳槽去了藥企、有的轉去三級醫院、有的家庭兼顧不過來乾脆“裸辭”。目前堅守的8名醫生年齡偏大,為滿足臨床需求,返聘了退休兒科醫生坐診。“今年我們擬再招2人,但啟示張貼至今乏人問津,曾有一個有意向來的,後來又去三級專科醫院了。”

  類似情況,幾乎成為申城二級醫院兒科發展的共同難題。作為區域醫療中心,浦東醫院兒科承擔相當繁重的臨床任務,13位兒科醫生既要負責24小時急診,還要管理兒童專科門診、對接新生兒科。兒科主任劉麗曉説,應對年均15萬至17萬的門急診總量、外加55張病床,現有醫務人員工作堪稱超負荷。即便是半百之年的資深醫生,也須“三班倒”,方能完成臨床任務。“如果按照合理配置,醫院兒科人手應增加一倍;但現實情況是年年人手招不齊。”

  二級兒科夜間急診乏人問津

  目前,申城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共179家,其中16家三級醫院、52家二級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服務,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兒科常見病治療。未提供兒科服務的二級醫療機構,大多集中在專科醫療機構內,例如區級老年醫院等。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有數家二級醫療機構因兒科人手不足,關閉兒科急診服務。2015年,黃浦區中心醫院貼出告示,“因兒科醫生人員不足,無法維持夜間急診。22時後患兒有需求可前往瑞金醫院兒科就診。”地處楊浦區的市東醫院也關閉夜間兒科急診。市東醫院兒科主任葉彩娥説,醫院兒科歷史悠久,曾經頗有特色,奈何目前醫院週遭既有新華、長海這樣兒科實力雄厚的三級醫院,也有居民家門口提供兒科服務的殷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夾縫中求生存”著實不易。市東醫院兒科本身只有6個醫生,兒科夜間急診常乏人問津,索性一關了之。

  地處中心城區的二級醫院,大多面臨這一尷尬:三級醫院專科實力強勁、特色明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藥物與二級醫院基本一致,且免診療費。相形之下,二級醫院兒科很難在競爭中立足。

  “兜底”常見病多發病成特色

  市衛計委介紹,目前本市共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3205人,開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以來,全市已招錄兒科專業學員923人,年均增長16.84%,“人才荒”得到適當緩解。為滿足臨床需求,今後還將充實兒科醫護編制,擴大招錄一定數量的兒科方向的醫學本科生,指導上海健康醫學院適度擴大臨床醫學(含兒科方向)招生規模。“招不到人的難題隨著培養力度加大,將逐步緩解;但對二級醫院來説,招得到人、更要留得住人。”劉麗曉直言。

  二級醫院兒科,到底該如何科學定位、持續發展?去年,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牽頭組成的“閔行協作網”提供了新思路。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介紹,兒童常見病、多發病可引導至綜合醫院兒科、二級醫院乃至社區醫院,由此形成合理的分級診療秩序。在“閔行協作網”內,兒科醫院可將常見病、多發病分診至閔行區中心醫院等二級醫院,同時將康復等服務下沉至區內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閔行協作網實施以來,二級醫院、社區兒科紛紛激活。

  業內人士表示,“兜底”常見病、多發病,形成自身診療特色,應是二級醫院兒科發展的方向。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二級醫院,應攜手三級醫院兒科,實現區域內資源縱向整合;非區域醫療中心的二級醫院,不妨瞄準疾病譜開展特色診療。例如,靜安區中心醫院兒科傳承“董氏兒科”,治療小兒厭食等有專長,不少患兒家屬慕名前往。學科發展有平臺、有空間,方能留得住人才,繼而為兒科分級診療奠定紮實基礎。(顧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