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電影的最佳路徑在哪

2017-05-10 08:59:21|來源:文匯報|編輯:蔡簡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國産電影的最佳路徑在哪?

  圖片默認標題

  以上四圖分別為“五一檔”上映的四部國産片,依次為:1、《記憶大師》,

  圖片默認標題

  2、《拆彈專家》,

  圖片默認標題

  3、《喜歡·你》,

  圖片默認標題

  4、《春嬌救志明》。 本報資料圖片

  唐宏峰

  這個電影“五一檔”值得思考,四部水準線上的國産片VS一部“不及格的”好萊塢大片,結果是四個加起來的票房也不及一個。面對這個“五一檔”,該怎麼理解、思考和動議?

  在電影成為當代大眾娛樂之核心的當下,電影批評前所未有地成為一個時常引爆公眾話題的領域,而核心的核心在於對待國産電影的態度。批評為進步,中國影評人談論中國電影,是一種榮辱與共的情感結構,民族共通感使得批評會有一種切膚之痛,而不是無關自身的局外冷眼;真誠的讚美與痛徹的批評,激濁揚清,正是一切批評的要義。爛片會傷害中國電影,而誠摯的創作、優良的作品則需要真摯的鼓勵。

  2017年“五一檔”確實令人振奮,《喜歡·你》《春嬌救志明》《記憶大師》《拆彈專家》四部國産影片總體優良,雖然沒有爆款,但票房成績和評分口碑都不俗,這樣的集體表現令人滿意。四部影片類型多樣,創作態度有誠意。《喜歡·你》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整體無比和諧統一的清新甜美、精工細作、表演優秀的愛情小品;《春嬌救志明》則回到了第一部探討兩性關係的方式,彭浩翔的風格鮮明,兩個虛構人物已經成為現實情侶關係的寫照;《記憶大師》將犯罪懸疑不斷反轉的故事與科幻要素、高度形式化的美術結合起來,發展了國産電影中相對弱勢的類型;《拆彈專家》則再次展現了香港警匪電影的風采,反類型、反套路的自覺追求令人驚喜,技術細節與隧道搭建則體現出大投資的視聽效果。

  在我看來,部分國産電影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了一種創作主流劇情片的良好趨勢。我們欣喜地看到IP風潮在減弱,四部影片均非IP改編作品,同樣明顯的還有青春懷舊與“小鮮肉”演員等因素逐漸開始喪失高票房保障的功能。總體上,觀眾不斷成熟,影迷群體擴大,市場趨於理性,終於將堅實的原創故事、飽滿的情感表達的價值錨定。

  我所謂主流劇情片是在電影本體上下功夫,以劇作為核心,雕琢人物、情節和結構,投注情感與思想,最後尋求合適的視聽語言,在各方面保持平穩、均衡的水準,最終形成一個高品質的電影産品。這類電影中的優秀部分既具有良好的商業性(但非單純以娛樂為導向),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但並非追求形式與精神探索的小眾電影),應當成為院線電影的主流根基。此種主流劇情片構成紡錘形結構的主體部分,向兩端發展則一邊是小眾的反戲劇的藝術電影,一邊是以娛樂為導向的純粹商業電影。

  必須認識到,儘管藝術電影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與意義,卻永遠無法成為電影世界的主流。它們只能是小眾的精神食糧,無法支撐整體行業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去年國産電影貢獻了眾多優秀的藝術片,票房卻同比下跌,根本原因就在於缺少能夠支撐市場主體的合格的主流劇情片。在藝術電影與娛樂産品之間,優秀的主流劇情片兼具藝術價值與産業意義(如曹保平的電影),提供好故事、好情感與好表演,是那種最具普泛意義的好電影,因此我視之為國産電影發展的正途。

  但是,四部主流劇情片敵不過一部好萊塢商業大片。而且讓人氣悶的是這部大片槽點如此之多,實難稱得上是優良之作。《速度與激情8》劇情漏洞太多,全靠驚險刺激的追車打鬥場面,為了追求感官刺激,罔顧基本的合理性,汽車飛機坦克潛艇導彈核彈輪番上陣,而主角英雄毫發無損。不過娛樂的力量是強大的,強娛樂帶來高票房,這裡雖有市場的燥熱,但這個邏輯趨勢是一定的。

  電影作為視聽藝術,對視聽效果的追求是題中之意,大場面、追車戲、動作戲、爆炸戲,逼真的特效,足量的感官刺激,這些是電影技術與電影工業高度發展的産物,也是電影商業屬性的必然結果。好萊塢之外的電影在這方面很難與之抗衡,這已被“四與一”的事實證明,但我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其它電影只能走一條與好萊塢差異化發展的小成本文藝片方向,尤其是對我們的國産片來説。放棄正面抗衡,只能是放棄了商業娛樂的巨大蛋糕,放棄電影作為一種工業所具有的巨大的經濟效益。電影是藝術,同時也是技術和産業,工業水準是重要的。體量巨大的中國電影需要有能力製作高技術的視覺奇觀類影片,大國電影工業該有能夠牢牢佔據市場的娛樂大片。

  但也必須指出,電影對視聽效果的追求當然不是只有一個巨量感官刺激的方向,《刺客聶隱娘》《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等都是對視聽的更豐富的開掘。一個成熟的市場必須是多樣的,因為觀眾是多層次的,成熟的影迷性質的觀眾自然好,而把電影當作閒暇放鬆娛樂方式的觀眾也無可厚非。在主流院線,主流劇情片作為主體,秉持著故事與情感,培育觀眾的觀影習慣與藝術素養;娛樂大片則增量票房、做大蛋糕;而在大盤又大又穩定的條件下,小眾藝術電影越來越有機會進入主流院線,這已被事實證明。我們當下的電影産業局面來之不易,沒有人希望歷史回到産業凋敝、電影院消失的1990年代,發展的問題只能在更深刻的發展中解決,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好的結果,併為此而努力。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網友影評選摘:

  《喜歡·你》通過外強女和保守男的性格反差,由未謀面的交心到謀面後的冤家宜解不宜結,帶來美食與愛情的一期一會。—大奇特

  《記憶大師》四大主演裏,黃渤最沒爭議,段奕宏最科班最“話劇”,徐靜蕾雖然也科班,但像是表演課不好好上挂科的那種科班,最驚喜的,反倒是楊子姍,弱弱的一聲“代晨姐”,就透出一絲甜膩和曖昧,誤導了不少觀眾。華語片,都像這麼拍,就有希望。 —扭腰客

  《春嬌救志明》探討愛的鐐銬與自由、信任與理解。把它算進2010年後的華語愛情輕喜劇前五都沒毛病。這個系列一直拍下去的話,我也願意一直進場看。—徐若鳳

  —徐若風《拆彈專家》節奏和情緒掌控都挺好,訴求主題集中,細節處理雖然手法老套,但也處處顯示邱禮濤的嫺熟。—jj73淺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