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ofo代工廠“鳳凰”值不值

2017-05-15 11:44:2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淪為”ofo代工廠,“鳳凰”值不值?

  近日,上海鳳凰發佈公告,宣佈其控股子公司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與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ofo共享單車運營方)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規定,在未來的12個月內,鳳凰自行車將為ofo打造不少於500萬輛共享單車的採購計劃。

  有媒體算了一筆賬:鳳凰自行車如按照公司2016年度運行情況,這一筆訂單將帶來超過4000萬元的凈利潤,換言之,也就是每一輛車鳳凰只賺8元!

  與其他的代工不同,這次由鳳凰製造的所有ofo車貼“鳳凰”商標,主要投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甚至將擴展至海外市場。添加鳳凰的品牌標識,是共享單車首次加入傳統自行車製造廠商的品牌元素。

  “不錯的生意”

  生産一輛車,只賺8塊錢。媒體的這一筆賬,引發了輿論關於“鳳凰值不值”的討論。

  網友“hellobike”就感慨:“為了8塊錢的利潤,耗費那麼多資源來製造,沒救了!”網友“歐陽澤錄”也認為利潤太低:“才8塊的利潤太少了!成本稍微漲一點就白幹了!”

  不過網友“牧驢”認為8元利潤雖不高,但也屬正常:“自行車本來利潤就很低,正常也不會超過20元。”網友“小霄霄ok”觀點也類似:“一輛自行車利潤也就20元左右,500萬這種大批量,8元的利潤也算正常。”

  網友“推銷老司機”還“嗅”到了其他生意:“還有後續的維護保養、配件供應,這些都是賺頭啊!”

  也許重點並不在於利潤高低問題,生存下來更為重要。

  “利潤已經扣除了工資、加班費、水電、固定資産折舊等,能有4000萬元對鳳凰來説是一筆大單子了。”網友“香山色彩”認為:“有利潤不錯了,更關鍵是養活了一批工人。”

  網友“金牌怪蜀黍”也覺得:“雖然利潤並不高,但是以目前老自行車廠的生存狀況而言,這個單子還是很可以的。”

  這也許是一筆雙贏的生意。網友“大白杏仁”認為:“雖然ofo融了那麼多錢,只給8塊一輛的利潤顯然少了,但總共4000萬的利潤對鳳凰來説應該不少,還能蹭個‘互聯網+’。”

  每輛自行車利潤8元到底算不算多?鳳凰方面雖然沒有回應,但仍可從側面窺得一二。

  北方最大的自行車生産基地——天津市王慶坨鎮自行車商會負責人菅順啟曾向媒體透露:“普通自行車叉架的生産原料大多是鋼鐵,成本30~60元/輛,而共享單車叉架使用的是鋁材,在烤漆、強度測試等環節都要按更高的標準來生産,成本往往高達100~200元/輛。”ofo採用的是普通自行車叉架,即便標準更高,成本也有限,8元的利潤應該算是“不錯的生意”。

  “錯過風口,就會被時代拋棄”

  然而,“爺爺輩”品牌為“孫子輩”的企業打工,依舊讓不少人唏噓不已。

  網友“廣爺24977”説:“鳳凰等其他自行車廠商沒抓住國內的共享機遇,只能給人家打工了。”

  網友“SinoGT”還批評“鳳凰正在犯更大的錯誤”:“不好好搞一搞研發,變速器、飛輪之類的。不應該急功近利掙這麼幾塊錢。”

  錯過風口,也許就會被時代拋棄。因此,網友“建昆老師”感慨道:“下午在小區附近轉悠了一會兒,發現身邊來往的自行車,大部分都是ofo等共享單車。傳統的飛鴿、永久、鳳凰們可能一直視彼此為最大敵人,沒想到,行業顛覆者是跨界玩家。互聯網經濟一直在創造‘野蠻且毫不講理的’入侵者。不和過去的自己説再見,就只能和這個行業説再見了。”

  不過,老老實實幹實業,也無可厚非。網友“yu_wch”表示:“在風險收益並存的年代,覬覦高收益就要跟互聯網合資,(鳳凰這樣)不想承擔風險就本本分分地賺個辛苦錢,也挺好。”

  網友“鄧浩志”認為鳳凰不妨借此反思變革:“新模式煥發老産業的新生機,落後産能有時候可能只是沒放對地方,要反思。”

  “能否重獲當年風光”

  窮則思,思則變,變則通。不滿足於代工,站在ofo的“肩膀”上,鳳凰應該謀求更大發展。

  ofo貼上“鳳凰”商標,便是第一步。

  網友“大洋彼岸”認為:“(鳳凰)更應看中的是品牌效益,那500萬輛車的‘廣告’投入。”

  網友“記憶那個回憶”則表示:“小黃車ofo與鳳凰實現戰略合作,自行車行業也要轉型互聯網,不知能否重獲當年風光。”

  借助著ofo不斷向海外“開城掠地”,鳳凰也可以借勢拓展海外市場。ofo創始人戴威曾提到,這次ofo與鳳凰自行車的合作,是年輕勢力與百年品牌的初次連接,接下來ofo的海外市場自行車品牌都是鳳凰。

  祝福鳳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