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車上的“女將軍”

2017-05-15 08:01:39|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急救車上的“女將軍”:打響生命保衛戰的“第一槍”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5月15日報道:初見趙炯的人,很難將她與手提紅色急救包、和120急救車並肩作戰,風雨無阻、不分暑寒、爭分奪秒地穿梭在上海這座超大城市弄堂、街道的急救醫生聯繫在一起。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就是這位小個子女生,作為隨車急救醫師,至今已在院前急救崗位堅守了21年,並多年以全年急救車出車量第一的業務成績在全中心名列前茅。

  圖片默認標題

趙炯至今已在院前急救崗位堅守了21年。圖:劉暢

  急救車上的女將軍

  有一年夏天,趙炯車組接診了一位男性患者,臨床表現為普通的腹痛、噁心、嘔吐、冷汗等胃腸道症狀,當患者家屬告知其病情後,趙炯立刻警覺起來,迅速為患者做了心電圖,果然不出所料,心電圖的檢查結果證實了她的判斷:下壁心肌梗死!趙炯立即通過綠色通道向目的醫院進行病情預報,同時,手眼不停地為患者補充常規檢查和相應的急救處理,並與急救駕駛員商量,將患者送至距離最近、可以馬上做溶栓或安裝冠脈支架等手術治療的醫院。

  到達醫院後,接過患者的心電圖,醫院的急診室醫生證實了趙炯的診斷結果,患者被確診為急性下壁心梗。醫院馬上為其安排了冠脈支架手術。患者的妻子得知確診結果後向趙炯連聲道謝:“真沒想到!多虧您!太感謝了!”此刻,趙炯心裏卻感到很欣慰,長期的急救一線工作經驗加上膽大心細,冷靜細緻的處理,為患者爭取到了最佳的治療時間。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現代城市的“野戰軍”

  院前急救工作比較特殊,時常處於半室外作業狀態。你能想到的各種天氣狀況和工作環境急救人員都可能會遇上。記得有一次,趙炯車組接到任務去南京西路接診一位摔傷的骨折老人,急救車開到弄堂口,趙炯和她的同事全傻眼了:原來,那是一間舊式的弄堂住宅,患者住在3樓的小閣樓裏。

  為儘快地救治病人,趙炯一個人先上樓快速查看了一下患者情況並對其進行了急救處理。二樓到三樓之間是那種非常狹小、陡直、只能容納一個人通行的鐵質簡易扶梯。經過查體,趙炯注意到,患者單側下肢骨折無法站立行走,體重也很重,目測約有90公斤,要用擔架把患者從那麼狹窄的樓梯上搬運下來難度非常大。趙炯查看後,與車組急救員商量必須尋找非常規的下樓方法。但沿著弄堂找了一圈,趙炯和急救員們發現,那閣樓原來是樓頂上加蓋的小房間,周圍一圈都是屋頂,根本沒法下去。急救人員試圖踩在旁邊的樓頂上去,但嘗試之後發現有塌陷的可能,出於安全不得已放棄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怎麼辦?患者不能等!趙炯車組決定撥打119請求支援。接警後,119火速趕到現場。迅速勘察現場後,119與趙炯車組制定並實施了搬運患者的方案:為了儘快救出患者,只得將樓梯扶手鋸掉。隨後,趙炯車組協助119一起,將患者用繩索從三樓懸降到一樓。當患者安全地抬抱到擔架床上後,急救人員揪著的心也隨之放下。

  最渴望公眾的理解與信任

  急救人的世界,有甜也有苦。用趙炯的話,院前急救這份工作,雖然苦累,但大家基本都還能承受。急救人面對的最大的壓力和挑戰是病人和家屬對急救人的不理解。最委屈的事莫過於急救人員一邊拼盡全力、爭分奪秒地搶救患者,一邊被家屬和圍觀者抱怨、責難,甚至極個別還有動手傷人的情況。

  “作為救護車上醫療團隊的核心人物,心裏雖然感到氣憤和委屈,但我也儘量不在同事面前表現出來,畢竟還要和同事們接著完成下面的急救任務。”她説,“要是家屬和病人能夠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點理解、支持、信任和尊重,我們的工作會好做很多。因為,保證更多病人的快速合理救治才是我們急救人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6年,趙炯榮獲第10屆“中國醫師獎”,這是我國醫師行業的最高獎項。然而趙炯並未因為獲得榮譽而自傲。藍色的警燈劃破無邊的天際,趙炯依然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中,她説:“急救工作很辛苦,可是,我很自豪,因為我是一名急救醫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