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壇興起“記憶文學”

2017-05-15 14:29:01|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文壇興起“記憶文學”:以普通人生活史“重構”上海故事

  新華社記者孫麗萍

  “記憶與印象,那麼鮮亮,也那麼含糊而羸弱,它們靜然生發,迅速脫落與枯萎,隨風消逝……如果我們回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

  書寫《繁花》的作家金宇澄,近日以新作《回望》重述父母一代人在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的經歷,以一個家庭的記憶為讀者重建起那20餘年上海社會生活的豐富細節。

  金宇澄的回望,並非孤獨的姿態。可以説,憶舊,是近來席捲上海文壇的風潮。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于13日發佈2017年度《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之《上海文學發展報告》。這一文學藍皮書指出,上海正有一批作家以清醒的自覺和意識創作“明顯的記憶文學作品”,從而以文學方式建構起上海的當代社會生活史。他們或書寫自己的青春記憶為上海留影,或借助於父母輩的故事去挖掘上海有別於“風花雪月”的靈魂深度。50後作家中,吳亮的《朝霞》與金宇澄的《繁花》《回望》足以激蕩文壇。在70後作家當中,夏商的《東岸紀事》和路內的《慈悲》也分量十足。

  上海向來被視為觀察中國、代表中國的一個樣本,是文學書寫的重要對象。評論家楊揚指出,從茅盾的《子夜》到張愛玲的《金鎖記》,從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到王安憶的《長恨歌》,逐漸塑造起上海的文學鏡像。

  眼下逐漸興起的這股“記憶文學”風潮,恰恰是用筆墨描摹當代上海,聚焦于大時代中的普通人,從而以細密編織的普通上海人生活史之變遷重新構建“上海故事”。

  在作家夏商的小説《東岸紀事》中,如今能與紐約曼哈頓一決繁華的浦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既鄉土、又粗獷,與只有一江之隔的浦西完全是兩個世界,這裡有愛情淳樸的戀人,也有“粗鄙的、泥沙俱下”的流氓癟三。

  作為“一部娓娓道來的上海鄉村回憶錄”,《東岸紀事》以對上海鄉土氣息和人情味的樸實書寫,觸發許多上海人的懷舊心結,也為讀者揭開了文學世界中那一貫“精緻優雅、小資、國際范兒”的大上海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我是浦東開發前原始狀態的親歷者,根據這段人生,我寫了這部小説。現在繁華的上海是從鄉村走來的,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生於1969年的夏商説,他要為故鄉作一部另類傳記。

  70後作家路內擅寫工人題材,此番他在小説《慈悲》中講述上世紀50年代“前進化工廠”的故事,靈感和素材都源自他父親的真實經歷。

  上海文學藍皮書指出,上海作為新中國重要工業生産基地,當年曾工廠林立,而“上海製造”更譽滿全國。“中生代”上海作家路內等以父輩的記憶注入文字,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上海造像,填補了文學上海的重要空白。

  “文學本來就是個人記憶的産物。一個人青少年時代的個人經歷,往往要經過二三十年的發酵,方能釀成陳酒。今天,這些作家正將他們對於上海這座城市的記憶佳釀一一奉獻出來。”文學藍皮書執行主編陳佔彪提出,當下上海文學的記憶文學熱潮方興未艾,且聚集了不同年齡層段的作家,逐漸為讀者展示出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上海日常生活史的斑斑痕跡與豐富點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