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敦煌遺音》首演亮相上海之春

2017-05-15 08:48:00|來源:新華社|編輯:蔡簡 |責編:劉徵宇

  新華社上海5月14日電(記者王琳琳)敦煌音樂標誌著絲路音樂的頂峰。反彈琵琶、壓腳鼓、五弦琵琶、稽琴(二胡前身)……13日晚,在本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譚盾與上海愛樂樂團合作,攜敦煌壁畫古樂器,舉行《敦煌遺音》首演。

  《敦煌遺音》是譚盾根據敦煌古樂譜翻譯、再創作而成。本次音樂會呈現的是其中3部作品:敦煌五弦琵琶《長沙女引》、唐代壓腳鼓《水鼓子》以及敦煌反彈琵琶《飛天》。

  幾年前,北京的“敦煌遺書”展覽激發了譚盾重現千年敦煌樂音的靈感。“這次展覽讓我知道,敦煌有無數手稿、樂譜散落在世界各地,所以當時就下決心,要走遍全世界尋覓這些敦煌珍寶。”

  隨後,譚盾造訪英國、法國、日本等多地博物館、古村落,逐一研究、整理、編譯敦煌手稿。“這些手稿最大的問題是只有音符、沒有節奏,你要回到唐詩宋詞的平仄韻律裏去尋找樂韻。”

  音樂翻出來了,該拿什麼樂器演奏呢?譚盾發現,反彈琵琶在敦煌壁畫中出現過上百次。畫中演奏者輕盈飄逸、如夢似幻,但現實卻是,由於琵琶太重,演奏員往往根本舉不起來,更無法實現反彈。為了能重現樂手亦彈亦舞的醉人情景,譚盾反復研究壁畫,發現畫中琵琶神似葫蘆的形狀。是不是可以用葫蘆來做琵琶?

  於是,他從民間蒐羅到一隻大型的葫蘆,一劈為二,送進上海民族樂器廠,並與特級師傅一起共同研製出了僅重450克的“反彈琵琶”,從而使音樂家可以邊舞邊奏。

  敦煌壁畫描繪了4500多種中國古樂器,大部分現今已失傳,有的甚至沒有文字記載。“復原的工作,在我有生之年幾乎不可能完成。但我有一個‘小目標’,先復原12件樂器,組成一支敦煌樂隊,再將中華國寶一代一代研發、傳承下去,最終傳播到全世界。”譚盾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