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供展示平臺 保護非遺先了解

2017-05-17 07:46:17|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政府提供展示平臺 滬保護非遺從讓大家了解開始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説明:在朱家角水面上,搖快船展現著水鄉獨有的民俗風情。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5月16日報道:今天中午,在上海朱家角水面上上演了一場比賽。兩條船相互比拼速度,伴隨著鼓手們的鼓點,槳手們密切配合,吸引兩岸遊客圍觀、拍照。這就是被列為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搖快船,展現著水鄉獨有的民俗風情。

  搖快船曾是朱家角生活的主要載體和重要的交通工具。“朱家角是水鄉,以前公路不發達,出行、生活離不開船。”搖快船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陸燮明説:“從小我就會搖快船,後來成為興趣,也能享受到比賽的樂趣。”如今陸燮明已經年近七旬,介紹起這項傳統競技來侃侃而談:“搖快船比較注重‘快’,速度與美觀兼具,一般一條船上12個人,大家身著統一的中式服裝,7個人搖櫓,5個人打鼓,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相應減少人員。快船節奏就是跟著打鼓的節奏來。這種形式主要是為了喜慶熱鬧,襯托氣氛。”

  當被問到傳承人的時候,陸燮明比較著急,希望政府出出力,有感興趣的年輕人來參加培訓。他説:“自己年紀大了,搖到搖不動就不搖了。比如到70歲,力氣小了,就換個人來搖。傳承任務很艱巨,年輕人不感興趣。中青年中有一部分會搖,很多人都不會。”

  針對搖快船傳承人青黃不接的問題,青浦區文廣局局長周思琴説:“以前這是一種比賽項目,它依託于水鄉,人人會搖船、捕魚,是最基本的一種生存技能。現在生活方式改變,對其傳承帶了很大的挑戰。現在來説,更多是一種表演性質。從表演的角度,未來更注重搖快船的形式,不在於‘快’字。形式上可以繼續創新,比如將船娘唱歌與其結合。作為以前的習俗傳承下來,了解曾經在古鎮上有這樣一種比賽和民俗。”

  為了讓非遺項目被更多人熟識,青浦在當地旅遊、重大節慶活動上給他們展示的舞臺。據周思琴介紹:“每個街鎮都有傳承基地,全區有30多個傳承基地,所有傳承人都在基地裏,全區有74個傳承人,每年都有專項的經費補貼。”她同時表示這些遠遠不夠,“也會提供一些表演的舞臺、平臺。區裏的文化活動,邀請他們過來表演,每場演出會有一些經費,這是一種激勵,更好地把技藝傳承下去。納入群眾文化演出,也是傳承的一種方式。”

  市文廣局相關負責人説,下一階段將加強文旅結合,會同旅遊部門共同推出具有特色的非遺旅遊線路。支持各區和項目保護單位攜上海節慶活動資源參與國外民俗節慶活動。依託“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背景,構建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相並行的海外文化傳播線路,形成非遺保護國際交流的長效機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