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街道"打造傳統文化共享生活圈"

2017-02-04 12:36:59|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龍華,上海12個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有著千年龍華寺、龍華塔以及百年兵工廠、航站樓,還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龍華廟會。

  伴隨著徐匯濱江的開發建設,龍華這塊土地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一些文化場館和新建項目相繼入駐,外來人口和新居民涌入導致人口結構劇烈變化。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對該區域的母體文化産生了衝撞。

  丁酉春節前夕,龍華街道啟動了“打造傳統文化共享生活圈”行動,宣告2017年的小目標:收集、挖掘、整理民間文化,牽手區域內上海京劇院、朵雲軒藝術中心、余德耀美術館等單位和區域院校,梳理出龍華傳統文化脈絡,打造特色傳承活動,讓這塊土地上的傳統“符號”融入百姓尋常生活。

  “小京繼人”讓學生親近國粹

  早在上海京劇院剛遷址龍華時,街道副主任楊海英就來敲門了。她覺得:這麼好的文化專業資源,當然要一起做些什麼。

  經過一番頭腦風暴,一個很有創意的“小京繼人”項目就此落定。楊海英介紹説,“小京繼人”意在讓更多青年學生走近國粹,擔負起傳承、弘揚國粹藝術的責任。

  該項目結合高中生實踐崗位,于去年召集來自南模、位育等學校學生共600余人,分批來到上海京劇院觀摩京劇演出,接受專業指導,並與演員展開互動。

  這些接受了國粹啟蒙的高中生又紛紛來到社區,為暑期中的中小學生和社區老人設計、開展京劇小課堂、京劇講座、京劇小表演等藝術活動。有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準備了視頻課件,邊播放邊講解京劇歷史和文化;有學生現場來個“蘭花指翹”引發大家競相模倣;還有人通過油畫、水彩畫的混搭來展示京劇人物。

  整個暑假有1200余名中小學生在社區接觸到了形式各異的國粹普及。春節前,又有300名高中學生跨入京劇院,接受作為一名“小京繼人”的崗前“職業資格培訓”。同時,“國粹好鄰居”項目也讓更多表演藝術家走進社區,讓更多社區居民加入到傳承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

  “古調新聲”中唱出幸福感

  “龍華塔、塔龍華,三月廟會遊龍華,龍華地方出桃花,千畝桃花映面紅……”每天清晨,龍華街道23個居民區上千名健身愛好者都會跟著這支龍華民謠翩翩起舞,甚至還據這首民謠編排了花棒操。

  近兩年,龍華街道幹部深入基層尋訪、挖掘龍華地區口口相傳的“文化密碼”———民謠。近百首流傳于村婦幼童、野老田夫間的民謠得到了搶救性挖掘、整理和運用。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陳勤健評價説,這百首民謠記錄了龍華乃至上海的歷史變遷、風俗民情,也勾勒出屬於龍華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風貌。

  去年,龍華民謠被列入徐匯區級非遺名錄,結集成冊將於今年出版。但如何讓這些“古調”在新時期依然有人學、有人唱?

  龍華街道一方面推廣由民謠編排的花棒操,同時還請來部分專家,為部分民謠譜上新曲,讓老民謠更朗朗上口,重新融入社區民眾的新生活。

  今年,龍華街道將選取一兩家幼兒園作為“龍華民謠傳唱基地”,將童謠作為教材,讓兒童接觸到風土龍華。

  培育更多傳習文化的年輕團隊

  龍苑中學,龍華區域內一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學校,有一支響噹噹的少年舞龍隊。去年,這支舞龍隊獲邀參與了全國舞龍舞獅進校園研討會。

  作為上海市非遺傳統項目——舞龍表演技藝在這群外來孩子身上得以傳承,而他們也借助舞龍,找到了與腳下這片土地的情感聯結。

  為了弘揚龍華舞龍,街道專門辟出文化遺産專項扶持資金,龍苑中學也開設了舞龍課程,傳統的舞龍表演在學生中紮下了根。如今的龍華廟會上,常能看到少年舞龍隊的身影。社區中的各項活動,他們也熱衷參與。

  今年,借助“傳統文化共享生活圈”這個平臺,街道還將打造更多傳統文化的傳習隊伍。比如,計劃開設海派剪紙系列課程,在送進社區、進軍營、進工地的過程中,尋找、培育更多能傳習非遺文化的年輕團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