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醫院攜手社區醫院推進分級診療

2017-05-24 14:38:4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李徵宇

  原標題:華東醫院攜手社區醫院十年推進分級診療

  三甲醫院做好家庭醫生背後的醫生

  星期一一大早,家住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高先生就拿著定向轉診聯繫單,熟門熟路地來到華東醫院7號樓門診3樓的“社區轉診病人分診門診”。

  68歲的高先生告訴記者,此前他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做了檢查,結果顯示:糖類抗原、甲胎蛋白指標均高於正常值。高先生的簽約家庭醫生立即開出了轉診單,督促他進一步檢查確診。

  讓他沒想到的是,華東醫院為家庭醫生轉診病人開設了綠色通道,他當天就住進了該院消化內科病房。

  早在2006年4月,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就與長寧區的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署第一輪縱向醫療資源整合協議。十年間,華東醫院致力於做好分級診療中的“三甲角色”,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現場推進會上,該院成為上臺交流經驗的唯一一家三甲醫院。

  談到經驗,院長俞卓偉形象地總結了三個“手”:“強基層”的幫手,“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手,診治疑難重危病人的“高手”。他説:“建立分級診療新秩序,三級醫院不能缺位,必須做好家庭醫生背後的醫生。”

  專家24小時待機,當好家庭醫生的“幫手”

  居民為何要捨近求遠往大醫院跑?分級診療的“痛點”又在哪?在俞卓偉看來,優質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形成了看病就醫“上熱、中溫、下涼”的現象。

  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社區?

  從2006年起,華東醫院組建了10個專家團隊,由67位副高以上職稱專家組成,與長寧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對一”結對。每個團隊至少有6名專家,團隊長均為正高職稱專家,並根據各社區醫院的需求量身定制,組建各具特色的專家團隊,打造數個有專科和專病特色的“家庭醫生工作室”。

  華東醫院每週輪流派專家與家庭醫生一起查房和診治疑難病,上門為家庭醫生授課,幫助家庭醫生提高能力。華東醫院還專門印製了67位專家聯繫手冊,讓家庭醫生遇到難題時,可24小時通過手機或微信等方式隨時諮詢各科專家。

  十年間,華東醫院專家帶教家庭醫生診治疑難病患者2874例,業務培訓和授課236次。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間,為周家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帶教了13名家庭醫生骨幹和10名青年骨幹人才。

  結對之後,北新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科成了一個重點建設科室。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石向東醫生師從“朱氏一指禪”傳承人———華東醫院推拿科朱鼎成副主任,榮獲了上海“社區中的好中醫”稱號。

  下轉的病人通道也在實踐中逐步暢通。華東醫院骨科主任林偉龍介紹説,目前,長寧區江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華東醫院骨科專門設置了手術後的康復病房。過去兩年,骨科下轉病人150人。對於下轉康復患者,華東醫院專家還主動下社區病房指導社區康復治療。

  一張賦予“特權”的轉診單,當好分級診療的“推手”

  提高家庭醫生服務的簽約率,增強居民對“1+1+1”的認同度,華東醫院為長寧區家庭醫生開闢了雙向轉診綠色通道。2015年,華東醫院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社區轉診病人分診門診”,由清一色的正高全科主任醫師坐診,為轉診的社區病人分診把關。

  華東醫院社區雙向轉診辦公室主任陳曉怡介紹説,該院2013年設立了專門的“社區雙向轉診辦公室”,專門接待社區家庭醫生轉診來的病人,落實“五個優先”,即優先預約專家門診、專科門診、整合門診;優先安排大型設備檢查;優先安排會診;優先安排手術等。

  目前,長寧區區域內分級診療就醫格局正在形成,簽約居民在任何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如病情需要,就可以享受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轉診到華東醫院。作為長寧區首批“1+1+1”分級診療試點的華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新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截至2017年2月底,分別簽約37389人和54094人,而其中三級醫院基本簽約華東醫院。這種“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也獲得了社區居民肯定。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十年間,華東醫院共接待了由社區家庭醫生轉診來的病人約4579人次。華東醫院社區雙向轉診工作業務量持續增長,社區雙向轉診人次由2012年的477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1685人次,增長了2.5倍。

  十年的探索取得了雙贏的成效。華東醫院神經內科邵勇副主任醫師説,該科設有50張床位。自從與長寧開展雙向轉診之後,近年來床位週轉率明顯加快。2016年,年出院人數較上一年度增加了6%。江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廖棟藿深有感觸地説,這樣的合作真正實現了小病、康復在社區,疑難雜症轉到大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能讓市民更多地享受到符合居民需求的醫療資源。

  為社區家庭醫生“托底”,當好診治疑難重症的“高手”

  俞卓偉認為,作為三甲醫院,必須強自身,要不斷提升診治疑難重危病人的能力,打造優勢學科和特色品牌,以此為社區家庭醫生“托底”。

  伴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攀升,糖尿病足的發生率也在同步上升,但是由於基層社區醫院能力有限,行動不便的患者只能到大醫院求診。華東醫院白姣姣主任護師介紹説,過去,糖尿病足患者不知該挂哪個科的號,甚至在數個相關科室往返就診。針對這一情況,華東醫院建立了由內分泌科、血管外科、皮膚科以及護理部共同參與的“足病整合門診”。

  3月中旬,家住江蘇路街道的陳老先生去美國旅行時崴了腳,好心的團友給老人貼了膏藥,可是患有糖尿病的陳老先生的腳出現了皮膚潰爛。10天后,老人回到上海,直奔家門口的醫院找簽約醫生,醫生當即將其轉至華東醫院足病整合門診就診。收治入院後,經控糖、抗感染等治療,2周後陳老先生的傷口癒合良好出院,回到了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白姣姣説,之所以能放心地將陳老先生轉回家門口的醫院繼續治療,得益於醫院與長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面對接。在華東醫院專家的帶教下,目前,江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成立了“糖尿病足換藥門診”,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規範治療。

  據了解,華東醫院在確保轉診綠色通道暢通的同時,繼續致力於提升基層醫生的能力建設,力爭實現上轉就診走得暢,下轉基層接得住,“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分級診療格局,讓更多居民享受到便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