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意識成上海“文化磁極”

2017-06-01 08:46:32|來源:人民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值得點讚的軟實力讓城市獲得發展紅利 規則意識成上海“文化磁極”(解碼·城市氣質)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遺憾的是,無視規則的行為屢禁不止,“山寨成風”“捷徑心態”“後門意識”,無不在影響著社會文明的進步。

  遵守基本的行為規則,是涵養公共意識的開端,更是邁向文明社會的起點。規則能讓社會成員真切感到公平,激發活力。規則劃定的方圓,並非限定發展的邊界,更像是隱形的準繩,鞭策著社會文明朝著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從這種意義上説,規則意識是社會的“紅綠燈”,更是文化的“通行證”。

  ——編 者

  在自2010年開始的“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評選中,上海已連續4年名列榜首。據了解,目前常住上海的外國專家達9.3萬人,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已達14萬餘人,留學人員在滬創辦企業4900余家,註冊資金超過7億美元。

  上海的吸引力,除了經濟區位優勢,還有備受讚譽的規則意識。規則意識就像“文化磁極”,形成了上海獨特的文化吸引力。

  規則意識來源於開埠後的商業文明

  兩年前,上海一家媒體在全市範圍內公開徵集“喜歡上海的理由”,“規則意識強”“重契約精神”紛紛上榜。在許多外地人看來,在上海,只要是依法辦事,就不會被故意刁難,只要專注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而非經營各種關係。

  在徐宏斌“喜歡上海的理由”排行榜上,“規則意識”被列為第一位。

  徐宏斌曾是一名媒體人,因為熱愛書法,轉行從事書法藝術推廣,在衡山路上開了“秋海堂文化藝術空間”。作為外地人,徐宏斌原以為辦一個文化社團要打通方方面面的關係,沒想到申請註冊過程很順利。

  秋海堂經常會舉辦一些免費畫展,參與一些公益活動,有時候要和政府部門打交道,“一切都是按制度行事。做得不好,是你自己能力不夠;做得好,你就能贏得尊重。上海會主動給你機會和平臺展現自己。市場有規則,就沒那麼多糟心事兒。”

  去年,區政府在該區域啟動“衡山復興計劃”,打造“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秋海堂也被納入其中。一家200平方米的民間美術館被納入“徐匯美術館美育共同體”,參與到區政府的文化復興事業中。

  有人説,深入上海人骨髓裏的規則意識是在弄堂裏養成的,獨特的居住文化養成了獨有的城市性格。老式里弄住著72家房客,狹小的居住空間裏,灶間公用、水電煤分攤,如果沒有彼此默契的規則意識,幾乎無法安心過生活。

  倘若追根溯源,上海人的規則意識基因應來自開埠後的商業文明,就此萌芽的市場經濟,需要平等的契約關係來維繫各方利益,需要各種法律、規則來調節規範。經濟發展與規則意識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將這座城市推送至如今國際大都市的位置。

  規則文化體現在城市治理的方式和思維上

  上海人講規則、守規則的文化,落實在城市治理上,就是追求制度化、秉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早在2010年,上海就在全國率先發佈依法行政狀況白皮書,客觀反映上海市依法行政狀況和法治政府建設進展情況,並首創政府“法治GDP”指標體系。

  2013年,上海又率先發佈了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提出5年內,上海力爭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上海成為制度健全度、信息透明度、公眾參與度、行政規範度和人民滿意度最高的行政區之一。也是在這一年,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上海再三強調,自貿區建設的關鍵是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

  回顧上海近兩年來在基層治理、科創中心、交通整治等領域的改革突圍,無一不是圍繞關鍵詞“法治”展開。

  今年3月,上海連續推出3部號稱“史上最嚴”法規,新版《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新版《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新版《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在啟動之初,上海市人大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相關法律條例在上海的實施情況進行立法後評估,提出針對性修法建議。中國社科院所發佈的《中國地方人大立法指數報告(2015)》顯示,上海立法指數排名第一。這其中,立法信息公開、立法參與方面得分最高。

  “有特色、可操作”是這些法規最大的亮點。“禁燃條例”對煙花爆竹經營實行統一採購、統一批發,並規定了煙花爆竹經營單位的布點原則,源頭管控,使得禁燃“四兩撥千斤”。而上海“最嚴交規”則在條例中明確,由他人替代記分、替代他人記分等4種情形,將記入個人信用記錄,調動徵信體系提升執法力度。

  對規則的認同為城市帶來貼心溫度

  今年5月,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描繪未來願景,要將上海建設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讓“城市始終有溫度”。

  什麼是“有溫度的城市”?其本質上是“核心是人”的發展理念,是讓城市從物質回歸人本,它是科技的、文化的、生態的,更是法治的,城市的溫度首先來自民眾對秩序、規則的認同,來自對公平、公正的感知。

  事實上,規則意識、法治意識所形成的巨大改革推力,已經給上海帶來了貼心的溫度。

  “立法律規矩,正尊法風氣”的上海交通大整治,讓城市道路更通暢、出行更安全。交通大整治一年間,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了23.8%、14.7%、38%,九成受訪群眾對大整治成效表示滿意。

  2014年,上海將散見於《城鄉規劃法》《行政強制法》《消防法》等多部法律中的相關條款加以梳理整合,形成上海治理違法建築的實施意見,從“補法律短板”起步,破局區域環境大整治,讓多年來想想都頭疼的城市頑症——違法用地、違法建築、違法經營、違法排污、違法居住等“五違”問題治理取得成效,城市“臟地”變綠地,居民多了休閒去處,城市發展有了新空間。

  城市在飛速發展,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持續3年的上海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就是重新建立一套符合特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制度,包括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將4000多名符合條件的居民區書記分別進入事業編制或享受事業編制待遇等等。

  規則文化不僅讓上海獲得城市發展紅利,也正在成為值得點讚的軟實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