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擦亮製造名片振興實體經濟

2017-06-05 08:53:02|來源:新華社|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大到飛機,小到晶片:上海擦亮製造名片振興實體經濟

  服務業佔比70%以上,製造業如何發展?土地、商務成本高,怎樣給創新企業減負?……近日,上海市發佈《關於創新驅動發展 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的若干意見》,50條具體舉措讓人一窺“上海製造”重振雄風的智慧和決心。

  厚植根基:千億級産業集群擦亮“上海製造”

  剛剛過去的5月,上海製造業“好戲連臺”:

  東海之濱,藍綠涂裝的大飛機C919一躍而起,直衝雲霄。在其身後,一個千億級的航空産業集群加速成型。

  由京滬牽頭組織實施,國産晶片14納米工藝攻克難關,預計2018年進入量産。為“中國芯”服務,去年下半年中芯國際和華力微電子的兩大積體電路項目在滬開工,總投資過千億元。

  一大一小,一個高端、一個精尖,展示了“上海製造”的實力和活力。在生活物資匱乏的年代,上海産的電視機、自行車曾經享譽全國。而隨著中國製造業轉入轉型升級“大考”,“上海製造”再度交出優異的中期答卷。

  數據為證:今年一季度上海製造業完成投資112.5億元,達到2013年以來最高增幅。工業企業利潤率達到8.8%,繼續領跑東部地區。

  “上海製造業根基深厚,曾經出現的下滑,對症下藥就止跌向好,且經歷前期的主動結構調整,上海的工業肌體還大有潛力可挖。”上海經信委主任陳鳴波説。

  全面回暖之際,上海進一步深入研究,近期出臺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的50條舉措,持續為實體經濟“添柴加火”。

  根據意見,上海將加快向産業鏈高端邁進,形成一批千億級的産業集群:6000億元的汽車産業、5000億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2500億元的新材料産業、1500億元的高端能源裝備業等、1200億元的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産業,擦亮上海製造的金字招牌。

  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現代服務業也是上海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阮青表示,當前上海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達到70%以上。而生産性服務業,又佔到整個服務業的59%。

  生産性服務業是為製造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服務的。今年6月初,華為與上海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在上海青浦投資建設新的研發中心和人才公寓。

  統計顯示,包括研發設計、文化創意、信息技術、檢驗檢測認證、供應鏈管理等服務業,近幾年在上海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與先進製造業遙相呼應。

  邊拔邊種:壓減落後産能導入戰略新興産業

  脫虛向實,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發展實體經濟,週期較長、回報較慢,若非足夠的耐心和強大的定力,斷不會有今天的這番新作為。

  回首“十二五”,隨著寶鋼等標誌性工業項目的搬遷,“上海還要不要製造業”,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關鍵時候,上海市委一錘定音:“上海不是不要製造業,而是要高端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十三五上海製造業佔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

  謀定而後動。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海在産業結構調整中堅持“邊拔邊種”:一方面加大調整落後産能的力度,今年全市實施市級調整項目1300項。

  “上海土地金貴,但有些園區的産出一平方公里10個億都不到,含金量還大有提升空間,應該有更高的産出目標,”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吳金城説。

  另一方面,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導入速度。根據意見,“十三五”期間上海市統籌推進60多個10億元以上的重大産業項目,加快建設積體電路、智慧網聯汽車、大飛機等引領性強、成長性好、帶動性大的産業項目。

  以機器人為例,作為智慧製造的載體,目前上海集聚了包括ABB、庫卡、新松和新時達[股評]在內的國內外機器人領軍企業,機器人産量佔到全國的2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機器人之城”。

  浦東臨港、松江G60走廊、嘉定工業區,成為發展智慧製造的沃土。“對接中國製造‘2025’,我們將在臨港打造國際智慧製造中心。”上海面積最大的開發區——上海臨港[股評]管委會黨組書記陳傑説。

  拔種並舉,藍圖初顯:未來5年,戰新産業增加值佔上海全市GDP比重達到20%以上,戰新製造業産值佔全市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35%左右。這一比例,較目前分別高出近5個和9個百分點。

  減負增能:“高含金量”組合拳為實體經濟撐腰

  決心已定,方向已明,只有腳踏實地幹。

  土地、財稅、金融、人才……給實體經濟撐腰,上海打出一套“減負增能”的組合拳。

  土地資源一直是上海的瓶頸。作為全國面積最小的直轄市,上海確定的發展底線之一,就是建設用地總量負增長。

  根據意見,2020年上海全市工業用地規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為製造業長遠發展留足空間。每年工業用地減量化騰挪出的土地指標,按照不低於1/3的比例用於重點工業項目。

  只要項目好,上海不缺地!在支持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方面,上海已經形成共識,各方面都將優質資源向高端産業傾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上海標杆”保駕護航。

  不僅有保障,還要降成本。上海市規土局副局長岑福康説,上海從2014年底就開始實行工業用地的彈性出讓年期。《土地管理法》中明確土地出讓年期不超過50年,現在上海明確一般工業用地或者産業用地為20年。

  “一塊土地20年出讓對比50年出讓,價格大概在60%左右。假設按50年出讓要付100元,按20年出讓只要付60元,還有40元可以存20年,這樣初始創業的成本就降低了。”岑福康表示。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也是重中之重。目前上海每年工業投資1000億元左右,審批週期約為一年半。意見提出,開工項目審批期限將在法定時間的基礎上壓縮1/3。以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測算,可為企業減少利息成本30億元左右。

  “減負”的同時不斷“增能”。上海還依託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依靠創新驅動和全球化戰略,使上海實體經濟天地更寬、動力更足。

  根據意見,上海將加快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機器人等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在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創建5至10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發展製造業,人才是根本。上海提出,在落實“人才30條”基礎上,著力破解人才住房問題,鼓勵企事業單位、産業園區自建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務設施,佔比可達15%。

  “實體經濟始終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撐,”上海市市長應勇強調,上海不是不要製造業,而是要高端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

  風已起,帆已揚。擦亮製造名片、振興實體經濟,上海已經在路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