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山朱涇鎮考古發現一古船舫遺址
是上海首個經正式發掘、與水下文化遺産密切相關的半淹沒遺址
位於金山朱涇鎮待涇村的清代古船舫遺址。徐茜攝
前天,在金山朱涇鎮待涇村,現場工作人員為那裏的“七根柱子”豎起“金山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據悉,這是一座清代古船舫遺址,也是上海首個經正式發掘、與水下文化遺産密切相關的半淹沒遺址。
發掘過程中七根柱子變八根
朱氏船舫遺址就挨著待涇村的一條小河浜。住在附近的朱阿公告訴記者:“最早發現的時候是七根柱子,4月份考古專家在河道裏發現第八根柱子。”待涇村村委會主任姚民軍表示,上世紀七十年代疏浚河道時,可能是在石柱附近挖得太深,後來有一根石柱倒掉了,“此次考古發掘不僅讓我們看見傳説中的第八根柱子,還整修了船舫遺址,在船舫上架梁蓋棚。”
去年2月下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專家多次進行實地勘查後,初步確定遺址為一處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清代水下文化遺産。同年3月,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式開始。金山區博物館文物保護部主任王斌説:“待涇村船舫保存很完整,工藝很考究。船舫遺址所在的這個小河叫蔡家樓,船舫是挨著小河浜建造的,朱家人那時候可把船停在這裡。”
江南地區罕見古船舫遺址
現場看到的古船舫,是東西三間,進深一間的格局。船舫是江南水鄉特有的一種建築類型,通常的建築形式為石柱上架梁蓋棚,船隻停靠在船舫裏,避免遭受風吹雨打。專家説,這個船舫是朱家的停船碼頭。
從當地村民和專家的描述中,記者獲知:蔡家樓在清代時曾有朱姓先輩考中進士,具名無考,後官至二品;河名“船王浜”,寬15至20米,遺址附近曾有跨河木橋兩座,1958年後因堆壩致河道被攔截;遺址立柱頂部原係磚瓦木棚。
經國內多位文物考古專家現場論證,已確認待涇村船舫為江南地區一處罕見的古代船舫遺址,也是上海首個經正式發掘、與水下文化遺産密切相關的半淹沒遺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據悉,今後這裡會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讓更多市民一睹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