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奶媽”時隔30年重返母嬰市場

2017-06-14 10:30:3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王然

  原標題:職業“奶媽”時隔30年重返母嬰市場 身價飆升日薪達400-700元專家提醒:安全性仍需重視,避免將病菌傳染給寶寶

  圖片默認標題

  目前母嬰市場上對於母乳供應仍有需求 /晨報記者 朱影影

  不做別的,就靠著自身充足的奶水餵養別人家的寶寶,以賺取可觀的薪酬,上海職業“奶媽”時隔30多年重返母嬰市場。目前職業“奶媽”的身價已經從三四十年前的10元左右/月飆升至1.2-2萬元/月。如果按天計算,雇用一位職業“奶媽”餵養寶寶一天的費用在400-700元之間。

  早出晚歸無需做家務

  26歲的小麗(化名)來自安徽金寨,有個8個月大的寶寶。一次,她偶然看到了網上一份“尋找早出晚歸‘奶媽’月薪1.5萬元”的帖子,“做文員月收入只有五六千元,做職業‘奶媽’收入竟要高出三倍呢”。小麗告訴記者,自己的寶寶出生後,她的奶水特別足,每天餵養之後,仍有600-800毫升的奶水多餘,白白扔掉不如變廢為寶。

  在寶寶5個月大的時候,小麗經仲介推薦,在客戶張女士家做起了職業“奶媽”。現在,小麗每天早出晚歸,幫著這位29歲的媽媽餵養3個月大的寶寶,除了帶寶寶和喂奶,張女士家的其它家務小麗基本不做。

  “我每天早上8點前後趕到客戶家,一直要到晚上8點之後才能回家,白天總共喂奶四五次。”小麗説,為了確保自己的寶寶喂奶不受影響,她需要在出門前吸出600毫升左右的奶,晚上回家後,則可以直接餵養寶寶,這樣基本做到餵養寶寶和賺錢兩不誤。

  小麗表示,接下來她還會考慮尋找新的客戶,“或許會考慮做鐘點‘奶媽’,一天跑2至3位客戶”。

  客戶設置“入職門檻”

  根據小麗提供的信息,記者昨天連線其客戶張女士。説起雇用“奶媽”,她直言不諱,最初張女士在網上了解過網購母乳,但覺得網購母乳缺乏可信度,安全性差,思前想後,最終還是考慮將“奶媽”請上門。

  張女士表示,當初她的設想是讓“奶媽”住在自己的家裏,這樣,只要孩子有需要,就可以馬上喂奶,但聯繫了幾位,幾乎沒人願意住家,可能是因為自己家裏都有寶寶的緣故。“經與小麗商量,小麗同意在晚上離開我家之前,吸出部分奶水,供寶寶晚上食用。”

  説到安全,張女士還設置了嚴格的入職門檻。據了解,當初雙方談成後,為了防止傳染病,張女士還特地親自陪著小麗去浦東東方醫院進行體檢。

  此外,為了不會把可能的病菌帶給寶寶,張女士還讓小麗在她家免費吃喝了四天,等小麗體內原有物質排泄得差不多後,才讓她正式上崗。

  家政開闢母乳供應業務

  昨天,記者上網了解了母乳市場的供求信息,發現多家網站在做母乳生意,不過,相對供奶信息,母乳需求信息則要多許多。

  一家專做母乳生意的網站,網上挂出的信息幾乎都是母乳需求信息,也包括需要職業“奶媽”的信息。該網站其中一條需求信息稱:“素質白領‘3-5萬’誠意‘招聘’上海‘奶媽’”。該信息還進一步介紹道:素質白領家庭,高學歷,有留學經歷,講究衛生,家中有保姆,不需要“奶媽”干家務。“奶媽”可兼職,也可以住家,若有正在喂奶的孩子也可以一起帶來,奶水充足的話,可直接進行餵養……

  另外一家母乳分享平臺上發佈的信息顯示,母乳供求的信息都不多,上海地區的供求信息更少。記者通過相關人士介紹與該網站取得聯繫,網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網站開辦以來效果不佳,主要是供需雙方的人數都較少的緣故。記者進一步了解還發現,相當數量的人不做職業“奶媽”,僅考慮網上售奶,而或是因為認為不安全、不放心,願意接受的家庭也是微乎其微。

  獲悉目前市場的供求信息後,滬上部分家政公司正考慮開闢母乳供應新業務。有家政公司表示,他們正在考慮將職業奶媽供應列入業務範圍,首要問題是建立一支職業奶媽隊伍,為此,他們會考慮通過已有的月嫂、育兒嫂牽線搭橋。

  兩家已經在介紹“奶媽”的家政公司透露,如果有家庭要求使用“奶媽”,他們會提醒使用前進行體檢。與一般保姆入職前要求提供健康證不同,“奶媽”的健康要求更加高,使用的家庭對於體檢的項目要求也各有不同。

  “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之前,滬上就已經出現職業‘奶媽’,到了七八十年代,隨著市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獨生子女的出現,願意做‘奶媽’的人數不斷下降,媽媽自身奶水餵養寶寶處於正常供應期,需求不斷減少,‘奶媽’逐漸消失。”人人家政總經理肖衛平告訴記者,這兩年有很多媽媽反映自身母乳不足,也有部分新媽媽出於自身身材考慮不願意母乳餵養,由此出現了“奶媽”職業。

  長寧區家協會長夏君分析,越來越多的市民意識到母乳餵養的重要性,而社會環境的變化、生活品質的提高,也使得今天有更多的家庭有條件通過雇用“奶媽”進行母乳餵養。部分經濟條件特別好的家庭則希望較長時間雇用職業“奶媽”。目前從事職業“奶媽”的女性多數是內地、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年輕媽媽,但從業的人數相對較少。

  4歲老奶奶講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奶媽”的故事

  84歲的顧奶奶住在老南市,現在的黃浦區西倉橋地區,兩兒一女都已年過六十。老人回憶,她成婚的年齡在二十二歲,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家庭殷實,奶水少,奶粉奇貴,且配給供應,她在生育小兒子和女兒時兩次雇用了“奶媽”。當初顧奶奶雇用的是一個剛從浙江農村來滬不久的年輕“奶媽”。“奶媽”姓錢,自己剛生第二個孩子,她和丈夫來滬後工作沒有著落,而小夫妻倆外加兩個孩子開銷大,缺糧、缺錢的錢姑娘家經常用山芋、蘿蔔充饑,於是兩人決定讓妻子外出做“奶媽”。來到當時的顧奶奶家做“奶媽”時,為了保證顧奶奶的兒子吃上足夠的奶水,“奶媽”每天只給自己孩子喂奶一次,其餘則用粥湯、奶糕餵養。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顧奶奶支付給“奶媽”的月薪是9元,一日喂奶四五次,平均一天薪酬約為0.3元,一次喂奶的費用不到0.1元,即便這樣,這位“奶媽”仍為能找到這樣一份工作而高興。為了撐起家,她在做“奶媽”的同時,還要為顧奶奶隔壁的鄰居做傭人,也叫娘姨,做娘姨一個月掙的工錢只有五六元,不過加上丈夫在外拉人力車賺的10多元,一家一個月有經濟收入30多元,可維持四口人的基本生活。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獨生子女後,女性生育減少,願意做“奶媽”和需要用“奶媽”的家庭越來越少,直至基本消亡。

  規範母嬰市場哺乳從業人員行為

  業內人士提醒,目前雇用“奶媽”的安全性尚未引起很多市民家庭的關注,用奶前不進行相關的檢查,或隨意選擇檢查項目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會給寶寶帶來不利的後果。上海一婦嬰一位婦嬰專家表示,健康的育齡婦女奶水會在哺乳期間及之後持續2至3年,最長的4至5年,這為奶水充足的女性從事“奶媽”職業創造了條件。但雇用“奶媽”不慎重,雇用前未進行專門諮詢,不體檢或漏檢項目都有可能把“奶媽”身上的病菌、傳染病傳染給寶寶。業內人士呼籲:規範母嬰市場喂奶從業人員行為,相關部門應將其列入專門的職業進行規範、指導,還有人建議將“奶媽”改稱為嬰兒哺乳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