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經濟”在滬崛起 輸出澎湃“中國動力”

2017-06-16 08:57:25|來源:新華社|編輯:彭麗 |責編:王然

  大飛機用的航空發動機、遠洋巨輪用的大功率柴油機、“網紅”車型用的汽車發動機……近年來,上海堅持培育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集聚“海陸空”發動機産業的“引擎經濟”在東海之濱的上海臨港崛起,為國內裝備製造業輸出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

  面向海陸空,直指“高精尖”

  長江和東海交匯處,坐落著上海面積最大的開發區——臨港地區。藍天大海之間,“中國航發”四個紅色大字顯得格外耀眼。

  早在2009年,承擔國家大飛機專項發動機研製任務的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去年下半年,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掛牌,商發公司股權隨之劃轉。雖然隸屬關係變了,但為國産大飛機配備“中國心”的目標卻愈加清晰。

  “去年年底,商發公司與中國商飛簽約,被確認為C919動力裝置的國內獨家供應商。目前,國內首款商用航空發動機核心機已順利完成先期試車任務,並在今年4月向中國民航發動機適航審定中心遞交項目適航工作聯繫函。”中國航發上海商發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嶺表示。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之所以十年磨一劍,原因是高和精。在一個直徑2米的發動機內,要塞進1級風扇、3級增壓器、10級壓氣機、1級燃燒室、2級高壓渦輪和7級低壓渦輪,可謂“螺螄殼裏做道場”。同時,發動機內部還要承受逾1600攝氏度的高溫和超過40個大氣壓的高壓,難度可想而知。

  與航空發動機的“高精”相比,船舶發動機給人的直觀印象就是大。站在中船三井的製造車間裏,可以看到一台高度逾15米、相當於5層樓的船用柴油機。“這款發動機是國內功率最大的柴油發動機,未來將裝配在全球最大的2萬標箱集裝箱船舶上。”中船三井總經辦主任周群威介紹,作為中船集團的發動機基地,中船三井已累計交付大功率柴油機450余臺,産值超過160億元。

  相對於航空和船舶發動機,汽車發動機只能算“小弟弟”。但作為汽車三大件之一,消費者對發動機的要求越來越挑剔。曾幾何時,掀開國産汽車的引擎蓋,清一色的是以日本三菱為代表的國外發動機。不過,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如上汽臨港發動機廠生産的“藍芯”發動機,就被用在網紅車型榮威RX5上。

  “隨著國産車的熱銷,國産發動機廠也跟著滿負荷運轉。”上汽乘用車公司發動機廠總監宋炯毅表示,預計到6月份,上汽臨港發動機基地的累計産量達到100萬台,迎來一個節點性的時刻。

  “中國心”,自主造

  如此多的發動機企業匯聚上海,不是偶然現象。

  儘管近兩年上海的服務業佔比已經突破70%,但上海仍然保留了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並著力推動其創新轉型。國內最大的民用船廠——外高橋造船公司,最大的汽車企業之一——上汽集團以及C919研製單位中國商飛,總部均位於上海,這為發展“引擎經濟”提供了肥沃土壤。

  “臨港開發之初,上海就確立了在此打造‘動力之都’的目標。近年來,臨港又成為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六大承載區之一,更加有責任為國産裝備配上‘中國心’。”上海臨港地區管委會産業發展首席規劃師顧長石表示。

  自主研製各類發動機,挑戰非同一般。以商用航空發動機來説,全球具備完全獨立研製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能力的只有美國(通用電氣、普惠公司)與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兩個國家。西方國家明確禁止出口相關技術。

  汽車發動機同樣如此。“比如我們的海外供應商有一款發動機直噴系統,噴嘴生産在土耳其,封裝測試在德國,總裝才放在國內。繞這麼大的圈子,其實也是為了封鎖關鍵技術。”宋炯毅説。

  面對跨國企業的百年積累,中國發動機産業要想奮起直追,對信息技術和智慧製造的應用是必由之路。

  在商發公司的車間裏,記者看到了3D列印的航空發動機零部件。“3D列印可以實現複雜結構件的直接製造,從而壓縮發動機製造週期。”王嶺説。

  中船動力研究院高級顧問張堅告訴記者,未來大型船舶發動機將逐步實現“柔性生産”。即在信息系統的控制下,同一條生産線能生産不同缸徑、不同燃料的發動機,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政府對此大力支持。上海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陳傑説,作為上海發展智慧製造的主戰場,臨港設立每年5億元的智慧製造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智慧製造功能平臺和示範工程建設。

  呼喚“工匠精神”,打造産業集群

  儘管“引擎經濟”在上海已現雛形,但國産發動機産業要走的路還很長。

  多位發動機企業人士告訴記者,發動機製造涉及氣動、熱力、結構、材料、控制和電子等多門技術,對基礎工藝和製造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工藝和材料不過關,即使把所有的關鍵零部件都給你,也很難裝出一台合格的發動機。”

  在宋炯毅看來,發動機幾乎是最需要“工匠精神”的産業之一。比如汽車發動機廠要按照五星級酒店廚房的標準,以毫克為單位來控制清潔度。同時,對零部件精度的要求也非常嚴苛。

  目前,上汽自主發動機仍需採購部分外資生産的高強度螺栓。“不是説國內生産不出來,而是可靠性不夠。企業買來後還要重新檢測,這樣成本反而比用外資的高。”宋炯毅説。

  除了呼喚“工匠精神”,對産業集群的打造,也是發動機企業的期盼。

  從國際經驗看,雖然發動機種類各異,但在很多關鍵技術如增壓、燃燒上是相通的。“單獨一個發動機廠,形成不了一個産業。”顧長石説,未來上海臨港將持續引進發動機上下游的企業,同時瞄準發動機共性技術開展攻關,助推“引擎經濟”健康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