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全國率先啟動社區醫改“1+1+1”組合

2017-06-16 07:39:0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王然

  原標題: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社區醫改“1+1+1”組合簽約,一系列“組合拳”顯現成效

  社區就醫優惠實現“家門口”配藥送藥

  打通病人用藥“最後一公里”

  自2016年開始,大醫院病人“瘋漲”的勢頭得到遏制:當年全市門急診量與2015年持平,三級醫院就診人數漲幅首現下降趨勢,65歲以上老人在三級醫院就診比例明顯下跌

  啟動“1十1十1”改革的延伸處方制度後,凡是經家庭醫生轉診至上級醫院的簽約居民,再回社區就診時,可延用上級醫院專科醫生開具的處方,並且一次可開具一至兩個月用藥量,通過第三方物流免費配送至社區或者送藥上門

  上海市衛計委發佈的最新統計引人關注:上海社區簽約家庭醫生的居民,單純配藥就診去醫院的次數明顯下降。市衛計委的解讀讓人們看到醫療改革的具體措施正在實實在在給居民們提供就醫便捷:上海今年4月起實行公立醫院藥品價格零加成,使老百姓真正受益,而“延伸處方制度”更使老人配藥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整天跑醫院。

  大醫院病人“瘋漲”勢頭已遏制

  “現在,全市包括社區服務中心在內的所有醫院,門急診量均已獲得初步控制,大醫院病人不斷膨脹的趨勢已經受控。”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稱,統計顯示,過去上海門診量年均增長10%,導致部分大醫院的就醫人數一再破紀錄。但自2016年開始,“瘋漲”的勢頭終於得到遏制:當年全市門急診量與2015年持平,三級醫院就診人數漲幅首現下降趨勢,65歲以上老人在三級醫院就診比例明顯下跌。

  出現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是,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社區醫改“1+1+1”組合簽約,實施一系列社區就醫優惠政策“組合拳”,使更多市民願意在就醫時首選社區。而“延伸處方制度”又讓單純為了開藥而去看病的頻次得到控制。

  配藥方便減少“不必要診療”

  有專家分析,過去,由於一次處方開藥量不能超過2周,所以不少老人平均一週到半個月就要跑一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1+1+1”改革的延伸處方制度後,凡是經家庭醫生轉診至上級醫院的簽約居民,再回社區就診時,可延用上級醫院專科醫生開具的處方,並且一次可開具一至兩個月用藥量,通過第三方物流免費配送至社區或者送藥上門。

  家住龍柏地區的75歲老人王時香,常年往返于大醫院掛號配藥。她直言,社區的藥品種少,自己需要的藥配不到,只能到大醫院去人擠人。自去年起,老人在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後享受到了延伸處方政策,她拿著大醫院醫生的處方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的家庭醫生幫她把用藥需求線上發佈到平臺,承擔全市延伸處方用藥物流配送的上藥控股公司負責把藥免費送達。根據老人需求,這些藥直接送到家裏,一次延伸處方開具的藥足夠她服用兩個月,因此老人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不用經常去報到了。

  三種方式獲取延伸處方

  “家門口”配藥送藥,解決病人用藥的“最後一公里”難題。上藥控股有限公司“益藥圈”負責人仇艷旻透露,一般病人上午的處方下午就要求送達,下午的處方次日上午送到。

  患者有三種方式拿到延伸處方:第一種:當天問診,第二天到就診點取藥,家庭醫生對病人進行詳細的用藥指導;第二種:去醫院就診,在醫院付費,當天就能到設置“益藥站”的社區藥店拿藥,“益藥站”設立在全市1300家藥店;第三種:對有需求的簽約老人,處方會直接送到老人家裏。據悉,目前送到患者家的處方約佔60%,送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就近“益藥站”的為40%。

  為保障用藥安全,延伸處方配送項目配備了大量專業人員(包括運營、信息、銷售、物流、執業藥師等),設置三大審核復核環節。後臺收到的每一單處方,均有專業執業藥師負責審核,確保藥品信息的準確性。“益藥圈”項目還建立了100余個家庭醫生群,隨時保證聯繫暢通,確保遇到問題立刻反映,即時處理、解決。

  上藥控股總經理李永忠説,截至今年4月,上藥控股累計已免費為本市12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近30萬方次的簽約患者完成了藥品配送服務,配送範圍覆蓋全市各個區;已在全市設置了近30個“益藥站”,為社區就近提供配送服務。據介紹,目前符合延伸處方的藥品目錄已達517個品規,涵蓋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骨質疏鬆、腦梗塞等老年用藥。未來,上藥控股還將翻倍增加系統及設備投入,最大程度滿足更多患者的配藥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