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一帶一路”共通的文化和哲理

2017-06-22 07:59:3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沿線電影人暢談合作交流:著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似性

  挖掘“一帶一路”共通的文化和哲理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一次有機會同來自菲律賓和哈薩克斯坦等國的電影人交流。這仿佛打開了一扇窗戶。”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艾哈邁德·沙基説。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不僅收到“一帶一路”沿線47個國家申報的1016部影片,也聚合了14個沿線國家15個電影節代表,簽訂文化交流合作機製備忘錄。在日前舉行的“一帶一路”電影交流圓桌論壇上,電影人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和思考:如何促進各國電影的合作與交流,通過電影這一載體增進對彼此文化的溝通和理解。

  平臺,國際電影節的重要使命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展映單元,囊括了10余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影片。

  在全世界電影院都被好萊塢大片佔據的時代,如此豐富的國別和多元的影片讓立陶宛維爾紐斯國際電影節行業主管瑞塔·斯坦內利特感嘆,“即使在歐洲,要讓立陶宛的電影在愛沙尼亞放映,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拉脫維亞國家電影中心總監蒂塔·瑞愛圖瑪認為,搭建一個交流平臺,是一個國際電影節的重要使命。印度孟買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斯姆裏提·基蘭希望能將更多非寶萊塢的印度電影介紹給世界。

  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總監艾麗斯·賈拉杜提議,“一帶一路”國家可以聯合起來,通過“在線影展”的方式,為各國電影尋找更多的國際觀眾。

  合作,著眼不同文化間的相似性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設立了“一帶一路”主題館,超過25個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人、電影機構參與展示。沿線國家電影人還參與了為期兩天的“一帶一路”國別文化推廣,並與中國同行進行了一對一的交流。來訪的各國電影人都希望能促成更多實質性的合作。

  合拍片是一種重要的合作方式。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在開幕首日就發佈了中國和塞爾維亞合拍片《薩瓦流淌的方向》。哈薩克斯坦國家電影集團銷售總監戴安娜·阿什莫娃提到中哈首部合拍片《音樂家》,這部電影本月8日已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舉行開機儀式。波蘭電影委員會項目經理安娜·狄傑德斯克説,即使不是合拍片,跨國取景、跨國選角,也是抵達不同國家觀眾的方法。

  馬來西亞亞洲電影促進協會代表黃德昌説:“文化的差異不能成為我們的障礙和鴻溝,我們應該著眼于不同的文化之間的相似性,挖掘‘一帶一路’國家共通的文化元素和哲理。”立陶宛維爾紐斯國際電影節行業主管瑞塔·斯坦內利特説:“愛情、友誼以及人性的許多東西,不管哪個國家的觀眾都會産生共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