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上海第一批低碳社區

2017-06-26 09:51:24|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走進上海第一批低碳社區|居民自覺做好垃圾分類 只因這個

  編者按:上海市首批低碳社區名單出爐:梅隴三村、涼城新村、鞍山四村和南梅園社區4個低碳示範社區,以及延吉七村、曹家堰社區、耀江社區等7個低碳社區位列其中。不難發現,榜單中多數小區是興建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老舊小區,環境設備陳舊、社區經費跼踀、居民老齡化嚴重是這類小區的通病,似乎難以與低碳社區直接掛鉤。近日,東方網記者實地走訪部分低碳社區,探尋這些社區得以入圍申城首批低碳社區的“秘密武器”。

  低碳社區的建設,不是僅僅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建立雨水收集設施、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等,同時也需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如改變投放垃圾的方式。一批低碳設備的投入,必須有合格的人來使用,方能形成一套節能的運維習慣,在低碳社區的建設中,“軟體”水準要比“硬體”更重要。

  梅隴三村:變廢為寶回收積分派大用場

  每週四下午,梅隴三村的居民就會爭先搶後地拿著自家廢舊報紙、塑膠瓶、廢舊家電等來到一個垃圾廂房前,並按照可回收物的種類分好類,進行垃圾回收。居民們為何如此熱心?原來,這是梅隴三村“綠主婦”團隊攜手專業第三方機構推出的“你分我收·創新同行”垃圾分類行動的指定回收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片説明:環保便民服務店中可供兌換的商品

  居民通過手機號碼或者微信註冊回收賬號,垃圾分類之後,在固定時間的來到垃圾回收站(垃圾廂房),交由回收站工作人員回收稱重,回收積分計入會員卡,並可就近在環保便民服務店進行積分兌換。記者在環保便民服務店看到,這個回收積分確實能派大用場,小到一杯酸奶、一盒花生,大到一桶食用油,都可以按積分兌換。

  從環保便民服務店,到中轉站,再到再生資源處置單位,到最終的再生産品,第三方平臺的介入打造了循環經濟生態産業鏈。“通過和第三平臺的合同,居民知道自己的分類垃圾最後去了哪,就更有積極性了。”綠主婦成員陳新垠向記者介紹到。

  將舊毛衣變廢為寶,將閒置的技能發揮起來,“綠主婦”還組織了組建愛心編結社。愛心編結社發動周邊小區的志願者,用回收再潔凈過的毛線編織“愛心衣帽”,贈送給社區內空巢老人。2012年以來,“綠主婦”志願者把編織的“愛心衣帽”,相繼贈送到廣西、安徽、貴州、西藏、新疆等地。

  涼城新村:見微知著將低碳宣傳融入細微之處

  走進涼城新村,細心的人會發現每個垃圾站上面都描繪著一隻頭刻“涼”字的卡通綿羊的宣傳海報上。在這副名為“垃圾分類·全面行動”的海報上,卡通綿羊頭頂上將垃圾明確的分為綠、橙、藍、紅四種顏色,分別對應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廢電池,簡單明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圖片説明:“涼羊羊”垃圾分類海報

  熟悉涼城地區的人都知道,這只綿羊在“涼城人”中有一個可愛的名字——“涼羊羊”。據悉,“涼羊羊”係當初涼城街道創文時創作的形象大使,後與垃圾分類的活動結合起來,專門製作垃圾分類的海報宣傳,貼在各個垃圾站,將垃圾回收利用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涼城街道發展辦朱寧表示,創建低碳社區,要從小事做起,灌輸給老百姓低碳生活的概念,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僅僅為了創建而行。

  為了集中展示低碳生活的“民間智慧”,以供更多的人學習。涼城街道內專門設立了居民低碳節能科技體驗館,該館所有用電都是通過光伏發電獲得。在館內,不僅有運用垃圾分類後産生的廚余濕垃圾製作的酵素制皂、還有利用廢紙板製作的圓凳、使用月餅禮盒製作的飾品等等。

  記者手記:垃圾的分類、回收、再利用,是日常中最容易接觸到的低碳生活方式,但卻知易行難。通過走訪上海第一批低碳社區,我發現他們都將垃圾分類作為一個重中之重來處理,通過不同的方法提升了老百姓在垃圾分類中的積極性。高手過招,“內功”重要。

分享到: